杜红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是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入《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文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要坚持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成果转化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夯实基础研究根基,筑牢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与支撑。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实根基。重大原创性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积累,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科技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成功组织一大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设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促成一大批重大原创性前沿成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之际,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发挥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源头的先导作用,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党对基础研究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在投入机制上,建立政府主导的长期稳定框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的经费资助比例。在评价体系上,重点考察研究方向的战略前瞻性与学术思想的突破性,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有机结合。在人才建设上,打破学科壁垒与行政干预,加大基础人才支持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技术是科学和产业的桥梁,是科学理论转变成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催生了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台阶。而关键核心技术更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动力,是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点。面对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技术领域内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亟须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国家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制度设计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制度壁垒。在企业层面,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依托市场需求牵引技术迭代方向,形成“应用反馈—技术改进”的持续优化机制。在科研机构层面,则需突破“学术孤岛”局限,建立面向产业需求的定向研究机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系统性突破能力的构建,本质上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现代化改造,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成果转化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一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决定着科技创新价值的最终实现,是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产业应用传导链条的最后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融合的基础来看,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是实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转型的必需环节。从融合的关键来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内容,要以企业为支点推动科研攻关和人才协同培养,实现产学研融通创新。从融合的途径来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激发应用转化动力,才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加速生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将其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先后出台一大批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转化大幅提升。但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之下,仍面临着科研导向与市场需求脱节、中试环节支撑不足、风险资本参与深度有限等薄弱环节,需构建全链条转化生态系统:通过制度创新消除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体制壁垒,建立知识价值实现的弹性通道;完善覆盖技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资本支持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融资机制;深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改革,释放人才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乘数效应。唯有夯实基础研究“地基”,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畅通成果转化“血脉”,才能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DJ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