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国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供图)

钱星星

560名学员、8个学科、8个班次、5天集中培训、4天跟岗学习、1天总结提升;走进20所黔西南州知名学校观摩实践,70场线下专题讲座、50余次同课异构示范课堂,数百次观课评课议课,560份研修日志、学习心得……这是“国培计划(2024)”—望谟县整县推进项目凸显出的数字,高质量的“国培计划”为该县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奔跑的追梦人插上了奋斗的翅膀。

■ 前调后延 确保培训质效

11月20日,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计划(2024)”—望谟县整县推进项目培训班开班,涵盖望谟县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骨干园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拉开序幕。

2016年以来连续承办“国培计划”,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来说,“国培计划”此次下沉县域,意味着非同寻常的责任,也意味着“近水楼台”。

面对一线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要求,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内容的优化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围绕“怎么培训”“培训什么”“谁来培训”等问题,依托自身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师范大学的引领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基层调研,做好前期入校诊断,精准把握望谟县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学校与教师培训需求,在关注教师问题、重视教师经验、引发学习需求、激励变革信心、生成实践智慧的培训理念下,研制培训方案,精心设计课程,组建师资力量,联络实践基地,确保分层分类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高质量,为切实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和教学示范等能力,实现以专业助力教师成长,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本次培训我们将训前、训中、训后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设计,以集中培训为基点作‘前调后延’,通过训前入校诊断、能力诊断和训中集中学习、送培到校、跟岗观摩、观摩研讨、现场交流成果展示及训后持续应用学习的设计,综合安排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演练式、项目式、课题式等教研方式,增加实际培训时长,提高培训时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兴毅介绍,培训考虑教师个性发展需要进行“后延”,训后通过课程资源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引导教师返岗积极实践并进行总结反思,在线上交流经验,分享实践成果;专家跟踪指导,为教师们释疑解惑。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方面,既有高校教授、教育岗位管理人员、一线优秀教师,还有省内省外的专家、本土专业教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封河介绍,培训确定牵头专家,负责课程的设置、课题的遴选、专家的配备等。同时,精选参训学员,确保最需要培训的教师、最需要培训的学科得到培训提高。

■ 多方联动 搭建学习平台

借助“国培计划”,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平台、一个交流互促平台,以有限时空撬动出学校与教师的无限可能。集中培训是引子,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方式向教师传递“国培计划”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宗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遵循“国培计划”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训专家“请进来”,把参训教师“送出去”和集中培训、分组研讨等方式落实培训工作,让每一位教师服“培训大餐”的“水土”,并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创设真实研修情境,增强实践性和有效性。

培训期间,参训教师不仅聆听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带来的专题讲座,还走进黔西南州的笔山书院及兴义市的坪东中心幼儿园、红星路小学、笔山小学、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第四中学、第九中学、思源实验中学等优质幼儿园及中小学,进行访学、跟岗研修,包括随班听课、参与教研组集体备课、评课议课等。

翻阅学员心得,字里行间,既有理念上的洗礼和理论上的提高,知识上的积淀和教学技艺上的增长,还有对培训内容的归纳及付诸实践的决心。

培训中,学员与专家热议从教、精心从教、终身从教,一心一意诠释三尺讲台的意义,用“专家多、级别高,务实、接地气,有启发、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等关键词点赞此次“国培计划”。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还跟随指导老师学到了实战经验,结识了优秀的同行……”望谟县第四中学教师王琴参加此次“国培计划”后,感受颇多。

“培训让我看到了英语教学的丰富多彩,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跨文化教学方面的欠缺。”望谟县打易中学教师岑宇谊用“领略多元教学风采、深化教学理念认知、精准把握英语教学细节、丰富跨文化交流内涵”总结自己的培训经历,直言培训让自己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新的目标。

“老师也有当学生的机会。”望谟县第一中学教师朱永刚沉浸于培训中“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研主题讨论、“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生根”讲座等带来的启发与思考,“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体会到凝聚集体智慧促进教学更优的力量,感谢‘国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我们成长。”

量体裁衣、精准实施的“国培计划”彰显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员们无不感念人生中重要的“国培”经历,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次积聚成长内力的良机。这样的机会,谁都不能错过。

■ 科学评价 持续支持成长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定期交流机制、跟踪评估机制。在培训过程中,及时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常规考评外,更关注教师在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实践指导效果的评估考核,为参训学员的训后学习提供有效服务,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可供中小学教师学习、借鉴、共享的学术资源,发挥线上线下混合优势,利用专家资源和网络研修平台,为学员训后学习提供有效服务,以此巩固培训效果,推动培训成果转化,解决学员训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员延续性、灵活性、高效性的常态化专业发展。

若参与“国培计划”学习是输入与积累,那服务“国培计划”项目便是输出与沉淀。

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更博大的情怀去走好自己的教学人生,以更强的使命当好“国培计划”的后援和助手,所有的热闹、新奇、欣喜和期待,都源自开放,也推动“国培计划”成为“高校与区域双向奔赴的共同约定”。

2016年以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共承办各级各类教育培训39项,其中承办“国培计划”项目26项,培训万余人次,省内参训学员对“国培计划”项目的满意率逐年提高,总体满意率在99%以上,受到教育部好评。在“国培计划”的带动和引领下,黔西南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职后培训全面铺开,培训成效逐步显现。

凝聚共识、多维发力,在贯通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联动多方力量,深挖区域资源,形成了协同联动的培训运行机制和支持服务体系,生成了大量接地气、有实效的培训资源,相继推出一批研修成果,丰富和充实了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库”,并扩大了“国培计划”的社会影响,营造大家了解、宣传、支持、参与“国培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国培计划”在黔西南州逐渐“落地生根”,让教师队伍如参天大树,新芽岁岁破枝、枝干年年伸展。

■ 笃行担当 助力民族教育质量提升

此次“国培计划”走进的望谟县6所学校,还是黔西南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覆盖的项目校。

除了借助“国培计划”为项目校提供丰富的教师培训支持外,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还强化校地、校政、校校合作,为推进学校治理、育人环境、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等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年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围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建设管理与专业服务,以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为中心,以解决学校短板弱项为导向,着力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式,强化质量管理落实专业服务,引导民族地区学校加强教育内涵建设。

为助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在黔西南州8个县(市)48所项目校落地落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出台相关文件,配备了专门职能部门负责民族教育质量项目管理服务工作,整合项目省级、州级、校级指导专家及一线优秀教师资源,联动成立指导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团队,组建了三个工作组,同步开展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项目服务指导工作,并选派专家团队、大学生等深入学校开展社团建设、校本文化建设、“一对一校校帮扶结对”“一对一名师领航跟岗”“一对一名师送教到校”等支持。

在这背后,是一所高校、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区域共同的发展取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牵引,推动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师道不孤,众行致远。展望未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湘梅表示,该院将紧密围绕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教育强国目标,努力巩固、持续扩大现有建设成效,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推动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民族师范性教学应用型大学”,为培养更多“大国良师”、书写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 2024-12-29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755.html 1 “国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