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依稀可闻明代官话

活态存留历史深处的声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从明代官话到屯堡话

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的鲍安凤从2014年以来,就开始给游客当“讲解员”。和职业导游相比,她没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和中规中矩的讲稿,一口屯堡话有时会让人云里雾里,连猜带蒙,却又因其与地域和历史的紧密连接,让讲述更加充满魅力。

她所说的屯堡话,与苏皖语言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那种江南软语的韵味,听起来极富亲切感和音乐性。600多年前,基于大明王朝“调北征南”的军事策略以及明朝所设的卫所制,数十万汉族屯军及其家属从以江淮和中原为主的地方来到贵州,他们的行李中除了看得见的生产生活物资,还有看不见的文化技术,包括一口已经形成且尚未变异的明代官话。

600多年前的官方语言——明代官话是怎样的?它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以《洪武正韵》等韵书的音系为标准音,以明代白话小说的词语为词汇系统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这是《贵州屯堡话与明代官话比较研究》一书中的叙述。这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南京,不仅是很多屯堡人的寻根之地,更与明代官话渊源颇深。明代官话的形成地和使用地,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淮官话地区。这门明代的官方通用语在南京北纳中原官话、南汇南方官话,上承中古官话甚至是上古官话,下启现代普通话,是连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桥梁”。

当年和背井离乡的屯堡人祖先一样来到贵州的明代官话,在600多年中经历了属于它的“奇幻漂流”。有趣的是,它的“漂流”很是平和,并没有经历大浪淘沙后的面目全非,而是在“风平浪静”中既将很多明代官话特征保留至今,又有所变化;既吸收了部分所处语言环境中的西南官话元素,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独立性。如今,在出生地和核心区早已屡经变异无从找寻的明代官话,在其“漂流地”竟然还能大概辨认出当年的样子。扛过漫长时光,他乡就成了故乡。

如今研究明代官话的学者,几乎绕不开研究屯堡话这一最有价值的研究途径。这是因为“屯堡移民在明代官话已经形成且尚未变异时便离开南京地区迁徙到贵州,并使明代官话在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村寨得到了较好使用、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历史上的语言,我们只能从史书等资料上才看到它们,但是明代官话却十分庆幸,在贵州安顺屯堡村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它。”《贵州屯堡话与明代官话比较研究》一书的作者邓彦说。据他调查,屯堡话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与明代官话的相似率都在70%以上。

以明代官话为源头的屯堡话,身处当时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异地他乡,却能将明代官话的很多特征保存至今,这最该归功于相对封闭的屯堡文化的庇护。如果要授予屯堡一个“语言保护大奖”,它的获奖感言大概可以是这样:“感谢明代‘调北征南’,感谢当年的军屯生活,感谢多年来屯堡防御性村寨的保护和相对封闭文化的成全……”这段话,当然是用屯堡话说。

屯堡话的“固执”与“随和”

虽然是明代官话在西南官话区域内的一种语言变体,但屯堡话终究是门独立的方言,具有完整的语音系统和4500个常用词。既与明代官话有所区别,又不等同于西南官话,更不同于现代普通话。

很难用文字描述屯堡话的语音,总的来说它和贵州多地方言一样,在声母上n、l不分,韵母上只有前鼻音en和in,没有后鼻音eng和ing等特征,然而又有着吴侬软语的柔和妩媚。“软硬兼施”的路数,屯堡话也很懂。

屯堡话的词汇和普通话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相比普通话的书卷气,屯堡话要接地气得多。比如普通话里的“鸡犬不宁”,在屯堡话里就是“鸡飞狗跳墙”;普通话里的“滔滔不绝”,屯堡话就是“一流二水”;普通话里的“断章取义”,变成屯堡话就成了“捞头不捞尾”;至于普通话里的“士可杀不可辱”,屯堡话的表达是“宁可输个头颅,不愿输只耳朵”;普通话里的“不计其数”,屯堡人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说的是“找个结巴来”;普通话里的“理屈词穷”,屯堡话的表达更是直白和充满画面感,他们说“粑粑搭住嘴”……

屯堡话是“固执”的——作为一种移民性语言,它至今保持了明代官话词汇特征;同时它又是“随和”的——落地贵州就入乡随俗,吸收了西南官话的部分词汇。此外屯堡话还吸收了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部分词汇,比如寨、塘、坝、冲、坪、湾等,它们原本都属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

在军屯岁月里形成的屯堡话,很多字词就像时代的注脚,其演变过程暗合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比如村寨的名字:“屯、堡、旗、关、官、哨、庄、营、所”等村名产生于明代,“寨、塘、坝、冲、院、湾、坪、洞、井”等村名则产生于清代——和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人们名字里常见的“建国”“新华”“援朝”等等一样,惜字如金的名字里有着波澜起伏的历史。

屯堡话和其他很多方言一样,极富生活趣味,充满烟火气息,在对屯堡话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安顺市作协主席梅培源看来,“许多我们认为大俗的方言,追溯其源头,却又是极雅。”他用屯堡话里司空见惯的两个词举例:一是“空落落”,表示空旷,或形容因有所失而空虚,《红楼梦》里就多次使用;二是“心慊慊”,表达遗憾和挂牵之意,《徐霞客游记》中写白水河瀑布时就有“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慊慊。”如今我们看来相当口语化的方言词汇,它们的源头竟然在那么遥不可及又高高在上的古代文化典籍里。

既风趣幽默又达观智慧

仅仅是语音独特、词汇丰富,还不足以说明屯堡话的独特,尤其是不足以说明屯堡人语言表达上的风趣幽默和生活态度上的达观智慧。

他们喜欢用四字词语,比如把“大白天”说成“大白之天”,把富态说成是“富富态态”,把“古代”说成是“古老古代”……就像发朋友圈一定要凑足九张图,以实现“九宫格”的平衡圆满。

他们喜欢用歇后语。比如:跛脚牛下田——犁(离)不得,瞎子养儿——无望,学生打架——为笔(未必,不一定),杀猪匠拉二胡——油(游)手好弦(闲),背婆娘看戏——力也费来丑也丢……屯堡人大概也知道了他们的歇后语总能让客人们忍俊不禁,而语言也是展示自身的一扇窗,所以如今在屯堡村寨里晃荡,你时常会遇见贴在石头墙上的屯堡歇后语,他们通常以一组的方式“成团出道”,在屯堡军事防御性极强的建筑和沧桑的石头群里,这些生动跳脱的歇后语就像一只只“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轻盈的蝴蝶,有着展翅欲飞的灵动。

他们还大量运用“言旨话”(也被称为“言子话”)——这是屯堡话中最为独特的风景,它是指使用熟悉的四字成语或俗语,隐去最后一字,以其义或谐音义来表示指称事物。比如屯堡人把“喝水”说成是喝“青山绿(水)”,“放点盐”叫作放点儿“哑口无(言—盐)”,买布称为去买“三战吕(布)”,吃糖表达为吃点儿“四马投(唐—糖)”等。简简单单一个字,他们就是喜欢绕成脑筋急转弯。

这还是单个的“言旨话”,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在一句话里放进一串言旨话,比如某人的爱人来找某人回去吃饭,他们会说“某某‘团结友(爱)’的‘路上行(人)’叫回去吃‘劳动模(饭)’”。外人听来很蒙圈,而屯堡人乐此不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像玩游戏一样运用和享受这样的“猜字游戏”,即使是不识字的妇孺,由于长期耳濡目染,竟然也能熟练使用。

军屯岁月早已远去,屯堡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加深,屯堡话也在发展变化中。邓彦在其《贵州屯堡话与明代官话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了语言研究者对屯堡话命运的隐忧:“操此方言者多为中老年人,屯堡后代课堂用语多为普通话。屯堡年轻人面临着更强大而富有的社群时,会对弱小贫穷的屯堡社群的方言乃至文化产生信任危机,从而拒绝融入古老的传统文化……很有可能100年后,这种方言会退出历史舞台。”各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屯堡话也在面对。

--> 2024-12-24 依稀可闻明代官话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2334.html 1 活态存留历史深处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