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
自2022年以来,贵阳市委高位推动,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蹲点调研,为抓好罗甸县联系协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指方向、教方法、提要求。构建“1+9”工作体系(即:市委、市政府统筹,9个区〈6个区+3个开发区〉分别帮扶罗甸县1个乡镇),充分发挥贵阳省会城市在信息、市场、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在产业、产销、就业、教育、医疗、党建等多个重点领域帮扶。累计投入专项帮扶资金4.17亿元,在产业发展、医疗、教育、党建等多个方面起到带动、示范、引领作用,为罗甸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积极带动作用。
眼下,罗甸的茄子采摘已进入尾期,在罗甸县龙坪镇平寨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饱满修长的茄子挂满枝头,十分喜人。10余名村民,正拖着箩筐在茄林里来回穿梭,将一筐筐采下来的茄子,运送到路边工棚里进行分拣、装箱、装车……
“再过几个小时,这批蔬菜将运往贵阳的批发市场,贵阳市民明天的餐桌上就会有我们罗甸的新鲜蔬菜。”罗甸县慧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庭志高兴地说。
“要感谢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们,在他们的设施帮扶、技术指导下,让我们的茄子提前了半个月上市,抢在其他省份上市时间的前面,经济效益实现翻番。”龙坪镇人大主席唐正会说。
据了解,去年,龙坪镇的蔬菜因为干旱导致减产受灾,贵阳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实地调研后,为平寨村修建了灌溉水池,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设备,改进了大棚设备,并派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指导,使得今年的茄子大获丰收,不仅质量、产量提升了,而且上市时间提前了15天以上,经济效益增长十分明显。
平寨村的蔬菜发展只是贵阳市联系帮扶罗甸县的一个缩影。
如今,行走在罗甸乡村,白墙灰瓦的民居星罗棋布,田地里茄果叶菜长势喜人,火龙果颗颗鲜红饱满,漫山的脐橙园一眼望不到头……处处迸发着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机活力,乡村振兴正阔步向前。
产业发展 “输血”变“造血”
站在平寨村蔬菜基地旁的道路上,罗甸县龙坪镇人大主席唐正会指着眼前的数百亩蔬菜基地说:“这些蔬菜大棚的设施改进,那边的水肥一体化泵房等,都是贵阳市帮我们建的。一拉闸,水肥精准的输送到了每株蔬菜的根部,不仅节约人力成本,还实现了施肥和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
“那边是正在采摘茄子的村民,他们每人每天的工资是100元,加班的话有120元,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租金是1000元每年,一年下来,比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还强,他们不仅挣到了工资,还在基地里学到了种植技术。如果他们不想打工了,自己也可以熟练地种植蔬菜了,有了技术就有了铁饭碗。”唐正会高兴地说。
平寨村是贵阳市帮扶罗甸打造的高标准蔬菜产业发展示范点之一。通过技术、设施改进等帮扶,让该基地的产量、产值得到了大幅提升,为罗甸蔬菜种植提供示范和样本。
平寨村布房组的茄子,今年亩产量超过了1万斤,亩产值达到2万余元,创历史新高。
“去年我们合作社的收入是40万元,今年我们合作社目前毛收入达到了160万元,解决了上千人的劳动就业。”罗庭志高兴地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贵阳市始终把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授鱼”与“授渔”并重。数据显示,5年以来落地建设实施了2400头曾祖代原种场、3万头生猪养殖、40万羽蛋鸡养殖、高圩水库、蔬菜基地等11个优质产业项目。通过一批优质项目的落地,培植带动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帮助罗甸县逐渐打通产业链,形成生猪、蔬菜、水果3大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建立了由市级帮扶资金固定分红、收益分红、县级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入股分红、土地分红、劳务分红等多种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临时用工13.07万人次,兑现分红4994.88万元,其中土地分红237.97万元、入股分红14.4万元、劳务分红3035.65万元、村集体分红174.23万元、其他分红1532.63万元。
打通供销链 产品“卖得出”又“卖得好”
“我们罗甸的蔬菜可以免费进入贵阳市扎佐物流园的蔬菜批发市场,不仅不收入场费、卫生费,还开设了专门免费档口,这为我们节约了一笔不小的费用。”罗甸县慧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庭志说。
“在花溪的石板物流园,对罗甸的果蔬进场也有很多优惠,并在花溪的闹市区,还开设了罗甸农产品专门展销窗口,花溪区对罗甸的帮扶,不仅包生产、还包销售,所以我也选择来罗甸发展蔬菜。”在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的带领下,花溪区实体企业贵州昱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敏刚正在罗甸考察。目前已在罗甸县沫阳镇签下了土地租赁协议,计划在该镇种植辣椒。
有了绿色通道、免费档口,这让罗甸的蔬菜不仅有了时间早、质量好的优势,而且还有了价格空间的优势,大大提升种植企业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户增收。另外,高新区、花溪区还持续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营造“消费助农”的浓厚氛围,创新“以购代捐”“以买代帮”“食堂采购”等消费帮扶内容,帮助结对乡镇销售蔬菜、李子、沃柑、大米、火龙果等各类农特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据了解,2022年来,贵阳市每年持续为罗甸县腾出10万吨蔬菜、2万吨水果、30万羽生态鸡的产业销售空间,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促进罗甸县蔬菜、生猪、鸡蛋、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同时,依托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惠民生鲜超市、社会化连锁生鲜超市等零售终端,设立罗甸农产品销售专区,5年来罗甸县农产品在销售专区累计销售2.97万吨,交易金额1.49亿元。2022年以来,贵阳市兑现罗甸县农产品物流补贴56.23 万元,共引导300余家罗甸县企业和主体入驻“一码贵州”平台。积极推动罗甸与贵阳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产销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产地直销,发展罗甸县直供基地31个、面积约4.03万亩,有效扩大和拓展了罗甸县优质的农特产品销路。
护航就业 百姓“好就业”到“就好业”
“以前我在家务农,仅靠卖自己种的瓜果维持家庭开支,经济紧张。现在我在边阳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上班,环境好、工作稳定、工资可观,让我的家庭开支有了保障,还清了债务,特别满意现在的生活。”罗甸县边阳镇栗木村村民周文艳说。
2022年以来,贵阳市根据罗甸县主导产业及农村实用人才自身需求,持续开展种养殖技术精准培训培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发挥贵阳市用工需求大的优势,推动转移就业等方式,持续护航罗甸群众好就业、就好业。
2022年7月建成罗甸驻贵阳市劳务协作站,专门为罗甸籍在贵阳务工群众提供就业援助、劳务关系协调等服务,两地劳务协作机制更加健全。
据了解,为确保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一方面两地在劳务协作“点”上精准发力,贵阳市人社部门动态收集罗甸县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个人信息,推荐至各大用工企业,同步收集贵阳贵安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岗位信息及时反馈至罗甸县人社部门。另一方面在“面”上拓展服务,组织贵阳贵安的优质企业到罗甸县各乡镇开展劳务输出专场招聘会,并积极动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劳动力进场求职应聘。通过“点”“面”结合,实现劳动力资源、空缺岗位信息互通共享和匹配对接。同时结合罗甸县未外出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开展育婴师、保育员、叉车司机、服装缝纫、美容师等专项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本领。协调组织企业赴罗甸开展专场招聘会,为当地老百姓送岗位、送政策。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贵阳市向罗甸县推送就业岗位8.43万个,共协助组织举办34场专场招聘会,累计帮助罗甸籍劳动力转移贵阳贵安就业4504人。
协助罗甸县开展育婴师、保育员等实用技能培训781人。目前贵阳市市级劳务品牌“贵州黔灵女家政”“嘉安月嫂”建设单位贵州黔灵女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贵阳嘉安月嫂科技有限公司均在罗甸县成立了分公司。协助罗甸县建立就业帮扶车间,持续协助推进“罗甸缝纫工”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助力打造省级优秀劳务品牌,带动“罗甸缝纫工”就业2.4万人。全力促进罗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罗甸乡村振兴。
结对“扶智” 教育从“补短”到“提质”
走进罗甸县红水河镇牙村小学,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室的图书角,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
“这些图书是贵阳市乌当区新天小学捐赠的,涉及人文、科学、地理等方面,同学们的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牙村语文教师岑英介绍。
去年3月,罗甸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泉在与贵阳市教育局负责人座谈时说:“贵阳市教育局帮助罗甸县完成了重点学科资源课程建设,建成了32间同步互动课堂,累计选派了900余名教师到罗甸县开展送教送培200余场次,培训教师1500余人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贵阳市教育局对罗甸教育辛勤付出的结果,是贵阳市协作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最有力的体现。”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结对帮扶以来,贵阳市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组织了31所中小学结对罗甸县30所中小学,在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科研教学、文化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一对一”帮扶。帮助罗甸县二中、罗甸县一小、罗甸县边阳一小成功申报“公办强校计划项目校”;在罗甸一中、边阳中学、民族中学开设“贵阳班”3个。各学校通过支教交流、中高考备考、送教下乡、跟岗学习及教学用品捐赠等多样化的帮扶方式,带动罗甸县教育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2年以来,贵阳市强化省会担当,结合罗甸县乡村振兴发展教育保障的需求,贵阳市教育局在罗甸的帮扶工作中共开展交流活动425场次,互派教师2836人次,培训骨干教师3144人次,帮助建设罗甸县重点学科资源库项目6个,通过专题报告、名师讲学、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形式,对罗甸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2023年罗甸县高考600分以上完成率90.91%,同比上升27.27%;一本完成率127.36%上升36.22%,排名上升4位,排黔南州第5位。预计今年罗甸县高考成绩排位将进一步提升。
医疗提升 从方便就医到优质服务
“以前看病不方便,有点小病也懒得去看,现在有了这个互联网医院,专家线上就可以给我们看病,真是太方便啦!”罗甸县茂井镇茂井村民吴大伯高兴地说。
这是贵阳国家高新区为解决罗甸县部分空心村老年人就近就医需求,依托朗玛信息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平台”全科医生资源,在罗甸县茂井镇丰井村、高田村等6个村设立互联网医疗点,让当地村民能够“足不出村”也享受到省级优质医疗资源。
“今天上午已接待了10余名前来看病的群众,在以前,一个月都没有这么多人走进我们的中医科。”在罗甸县边阳镇中心卫生院,来自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医生刘雅恬自豪地说。
刘雅恬是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派往罗甸结对帮扶的医生,进入边阳镇中心卫生院后,刘雅恬充分发挥自己在耳穴治疗、小儿推拿、中医药浴等方面特长,让该院的中医科单一的病种增加到了10多项病种,看中医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的中医科病种单一,自从贵阳市四医帮扶专家到来后,我们的中医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中医、外医、内医等科室,贵阳市四医的帮扶专家们,对我们医院帮助都特别大,为我们医院成功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边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杨纯华介绍。
贵阳市紧紧围绕“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培训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的医疗帮扶目标,根据罗甸县医院需要的学科和人才,点对点对接,贵阳10家医院结对帮扶罗甸县10所医院(卫生院)。选取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过硬的党员干部作为驻点帮扶专家,担任罗甸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连续派驻高年资以上医师、技师及护理团队开展组团帮扶,选派多名骨干医师到市二医神经系统进修,在基础管理、诊疗、技术、医疗服务、护理工作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支援与指导等一系列措施。
2022年以来,贵阳市累计向罗甸县派驻148名专家,累计开展义诊巡诊82次,义诊3800余人次,开展专业技术培训427次,培训医生(护士)3670余人;累计捐赠各类医疗物资折资30.15万元。在贵阳对口医院的帮扶下,罗甸县人民医院建成卒中中心,成立脑科门诊、脑科病房;神经科从无到有,能自主开展神经介入、拉栓、溶栓、开颅等多种类手术;胸外、心内处于同级别县医院中领先水平。县中医院血液透析室顺利开科,3项眼科新技术手术实现突破。边阳镇中心卫生院顺利通过二级综合医院评审。
党建引领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今年3月,花溪久安乡党委书记杨云一行到罗甸县沫阳镇东跃村、董架村开展党建协作活动。表示将持续深入推进党建协作工作,互建互学,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支部联建、共建,着力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发展。
2024年4月,贵阳市乌当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闻鉴率队赴罗甸县红水河镇开展“党建协作”实地调研,强调要在“结对帮扶”内容上优化,“支部共建”形式上更加丰富,“干部互派”对象上不断拓展,“经济发展”力度上持续加强……
自结对帮扶以来,贵阳市把抓班子、带队伍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建强村党组织,积极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奋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为罗甸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贵阳市对我们基层组织建设的帮扶,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为我们带来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贵阳市的‘1+1’模式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下一步我们将应用该模式推动我们村的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大井村党支部书记黄安说。
2022年以来,贵阳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发展”理念,把健全帮扶协作机制作为组织振兴重要内容,通过“支部”结对互促、支书结对互学、党员结对互帮等方式,开展理论共学、工作共商、责任共履和班子共建、阵地共建、干部共培等融合交流活动;聚焦配强一个支书、建好一支队伍、打造一个中心、健全一个机制、找准一条路子党建“五个一”,深化罗甸县党建协作。先后从相关部门选派了11名优秀年轻业务骨干到罗甸县相关职能部门挂任行政副职;为罗甸县参训人员量身开设乡村建设、农村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特色实用课程,对重点村支两委进行培训,增强了罗甸县广大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和自信心。
6个区和3个开发区按照“一村一策”标准制定结对帮扶方案,到2023年底,结对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2019年的基础上共增加314.834万元以上。以支部共建为契机,2022年以来组织20个基层党组织同罗甸县19个村党支部(2024年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结合“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调整为29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与罗甸县27个村党组织)确立结对关系,两地开展支部共建活动885次,共接收罗甸县510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员、骨干到贵阳市跟岗锻炼。共帮助罗甸县培训驻村干部100名。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带动,罗甸县基层党组织堡垒得到夯实,乡村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乡风文明不断提高,乡村治理迈上了新台阶。
(本版图片由贵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