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30多年来,以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研究员刘建中领衔的“贵州省卡林型金矿成矿与找矿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山,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国家找矿事业中,践行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宗旨,为我国打赢新一轮找矿突破攻坚战贡献力量。
探矿路上,团队聚焦卡林型金矿成矿系统、隐伏矿找矿关键技术和找矿勘查为靶心,在黔西南及其邻区开展系统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成功构建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和区域成矿模式,建立了隐伏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自主研发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技术方法,开创贵州找矿史上的多项第一。自2010年以来,该团队新发现金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350亿元。
从“1”到“金三角”的飞跃
谈到找“金”,谁曾想,贵州承被定义为中国金矿资源最贫乏的省区之一。地质史料记载,直至1977年底,贵州省经地勘工作探明的金矿资源储量不足1吨。
也正是那一年,年仅11岁的刘建中第一次通过《人民日报》了解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事迹的报告文学《地质之光》。“地质学是神秘的,也是伟大的。”从那时起,年少懵懂的刘建中在心中悄悄种下一颗从事地质学事业的种子,并在高考志愿书上写下了“地质学”的选项。
1988年,从贵州工学院大学毕业后,刘建中进入105地质大队工作,1990年成为大队金矿分队的一员,正式开启职业生涯。
1994年以前,囿于当时认识程度不够和找矿理论的制约,技术人员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浅表,贵州金矿勘查一直在寻找断裂控矿上,金资源量始终得不到突破。之后,技术人员大胆创新,建立起紫木凼金矿的“两层楼”描述性产状模式,把金矿资源划分为“楼上矿”“楼下矿”两种,为勘探更深层次的金矿资源奠定初步基础。
1994年,年轻且善于学习总结的刘建中开始担任分队成矿预测组组长,通过不断充实自己在遥感监测、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当年以第二完成人的身份提交了《贵州西南部灰家堡—贞丰背斜金(铊)成矿预测报告》,根据“两层楼”模式并结合区域地、物、化、遥资料开展的成矿预测,确定了位于黔西南州水银洞(岩上)为最有利的找矿靶区,预测金资源量50吨左右,后续实施的5个钻孔,孔孔见矿,率先打开了贵州找金的“先河”。
随着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公司团队也多次到贵州进行项目合作前期考察。抓住期间考察契机,刘建中对滇黔桂三省交界的数十个金矿床(点)开展了全面调研,用近4个月的时间进一步掌握了黔西南地区的金矿成矿规律。
之后,在各类国际合作开发计划纷纷“泡汤”之际,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105地质大队对水银洞进矿区中矿段进行勘探,这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铜、金、锌、锂等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工程设计、技术应用研究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
2001年底至2004年,耗时近三年,105地质大队提交了中国第一个I类型卡林型金矿勘探报告《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区中矿段勘探地质报告》,这也是我国第一个I勘探类型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成功实现盲矿勘探“零的突破”。
天道酬勤。2005年,刘建中荣膺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国土资源系统“功勋个人”称号。2007年,四十岁出头的刘建中获贵州省第四批“省管专家”,成为全省屈指可数的地质类省管专家。
截至2010年,贵州金矿资源量已达336吨,平均每年获得金资源量10吨。自那时起,贵州从一个不产黄金的省份,一跃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金三角”。
从“孤独山魂人”到“产学研用”一体化
“从大山里来,到大山里去,我们是孤独的山魂人!”很多时候,地质找矿工作者这样描述自己。
随着贵州黄金资源勘查项目的推进,刘建中深知,未来的黄金勘查,绝不能仅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支撑。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俊海,离开原单位慕名而来入职105地质大队。2013年引进第一个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王泽鹏……随着技术人才队伍的充实,大队不断创新用人办法,优先提拔任用高层次人才,鼓励大家科研和实践“两手抓”,多搞科研、多发论文,用强大的理论体系支撑贵州找矿事业。
王泽鹏回忆,当年毕业时,不少高校和企业抛出“橄榄枝”,但他毅然选择了在地质大队工作。他认为,只有在地质大队,才能让自己所学的成矿和找矿理论被应用于实践中,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近年来,和王泽鹏一样,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补充到贵州找金队伍中,贵州卡林型金矿成矿与找矿人才团队建设步伐加快。
2012年,刚刚硕士毕业的杨成富一头扎进了灰家堡重点勘查区系列工作。在一系列项目历练下,他很快从技术员破格晋升到正高级工程师,成长为该队野外地质勘查的中坚力量。
杨成富说,自己也曾迷茫过,下过井的人都有深刻体会。尤其是冬天,在井下很热,稍微动一下衣服就全湿透了,但出井到地表的时候,寒风又裹挟着灰尘扑面而来,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最清楚。
2021年,通过三年申报,以刘建中为领衔人的贵州省卡林型金矿成矿与找矿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顺利申报获批。贵州多年来的创建专业找金团队梦想终于成真。团队核心成员22人,其中15人是博士。
“找大矿找好矿”擦亮“中国金州”名片
矿产资源是“工业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乃“国之大者”。地处珠江上游的黔西南州,除了有喀斯特地貌造就的神奇自然景观外,还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金州”。
近年来,刘建中带领团队,超过105人参与其中,原创中国南方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构建了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技术、建立“五合一技术应用示范体系”:理论创新+AMT(控矿构造格架)+构造地球化学扫面/剖面(提取深部成矿信息)+钻探(深部勘查手段)+组织(有效的组织管理)。
在一系列创新理论指导下,贵州陆续发现埋深300至1400米的隐伏金矿体,水银洞金矿成为我国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金资源量在同类型矿床中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十。
依靠强大的理论,刘建中带领团队圈定找矿靶区,实施工程验证,新增金资源量400吨,取得了贵州找金方面的重要突破。数据显示,南盘江—右江累计查明金资源量960吨,其中贵州756吨,已然是滇黔桂“金三角”最耀眼的明珠。
目前,在黔西南州,贵州紫金水银洞金矿、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贵州金兴紫木凼金矿,三大原生卡林型金矿山年产黄金近10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
“根据我们的预测,贵州卡林型金矿资源潜力大于1600吨,未来,还有大半的黄金资源等待人类去探寻。”刘建中表示,“为祖国找大矿找好矿”,团队将继续提升地质理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好制约找矿关键理论和技术方法问题,实现贵州金矿找矿取得新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