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军华
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融合剂、催化剂、推进剂,实现了“兴一业、旺百业”的初衷,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全面确立。“十四五”开局以来,我省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迈进,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及旅游产业化从量的集合到质的蜕变。
合理配置资源,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体系。一是建设完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高品质开发旅游新业态。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坚持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世界名酒文化、山地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带,做好“旅游+”和“+旅游”工作,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是构建旅游产业生态,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推进“文旅+多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贵州旅游产业生态,实现全省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三是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集聚区提质升级。持续加大“大数据+旅游”的经费投入,推进“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品牌提升,助推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提升旅游业融合化、集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塑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增强高端供给能力。一是打造优质文旅IP,凸显贵州旅游品牌形象。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有效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层次利用,打造优质文旅IP项目,延长旅游产业链,提高文旅产品附加值,丰富完善文旅业态、高品质的服务和鲜明的品牌形象。二是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研究,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创新融合发展新平台。在名人故居点状开发的基础上,推出一批专题旅游线路。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三是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积极申报世界遗产、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稳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进一步实现对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创新旅游投融资方式。一是秉持积极的招商引资策略,营造宽松的旅游投资经营环境。实施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千亿工程,建立省级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库,引进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央企和国内500强企业投资贵州旅游,支持旅游企业扩规模、强实力、创品牌,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二是大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推动优强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筛选一批优质文旅企业纳入全省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加快中小企业培育和股份制改造,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支持旅游企业优先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构筑旅游龙头企业。三是建立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聚焦旅游投融资热点方向。由旅游管理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化的旅游业投融资顾问公司,以市场化运作,聚焦山地旅游目的地、度假康养目的地等贵州旅游投融资热点,帮助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的项目策划、设计、开发和包装。
提高品牌建设能力,创新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一是强化旅游形象推广,建立旅游品牌体系。持续提升“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影响力,结合新产品新业态推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温泉省”“桥梁省”“索道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等系列品牌形象;积极引导各市州依据其资源禀赋打好“特色牌”,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不断拓展品牌内涵与外延,构建贵州旅游形象体系。二是实施精准宣传营销工程,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跟进的宣传促销机制。提升线上营销服务,打造“文旅+线上”的数字文旅体验新模式,拓展营销内容,创新营销手段。以“互联网+”建立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旅游有关领域、体系和各相关单位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处理。三是加大旅游推介力度,举办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扩大我省海外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与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亚太旅游组织等合作,进行“避暑旅游”“冬季旅游”专题营销推广活动。
强化旅游人才保障,完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一是加强高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结合我省旅游产业实际,加快省属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加大对涉旅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促进旅游人才结构优化,努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服务好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加强旅游类高职院校建设,着力扩大办学规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快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建设,鼓励支持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兴办涉旅专业,培养高素质旅游应用型人才。三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完善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强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省级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根据我省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产业化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确保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相互促进。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