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如今在赤水河产卵并自然孵化成功

呼唤长江鲟归来

实验场俯瞰。(受访者供图)

显微镜下的长江鲟鱼苗。(受访者供图)

刘飞(左)和团队成员观察长江鲟鱼苗。

研究团队开展常态化水质监测取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影报道

6月9日,临近中午,地处河谷地带的遵义赤水市复兴镇热气蒸腾。顶着闷热的天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穿着救生衣,带上水质分析仪、流速仪等工具准时出发,执行一项“雷打不动”的任务:对赤水河开展每日两次的水质监测和鱼卵采集作业。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复兴镇河段人工投放长江鲟,通过选择适宜生境,辅以引流和水文调度等措施,实现自然产卵20万枚,并在野外成功孵化出苗。

这次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是长江鲟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后,首次在野外环境下产卵并自然孵化成功,让人类看到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希望。

长江鲟有着怎样的生态价值?它的自然繁殖难点在哪里?自然繁殖实验为何选择赤水河?……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深入科研一线探访长江鲟的生命涅槃奇迹。

赤水河——珍稀鱼类天然“庇护所”

赤水河畔复兴镇公路边,矗立着一栋灰色的三层建筑,这里是中国科学院2021年在赤水市成立的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

对于此次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来说,这栋灰色建筑的研究站,已经成为他常年奔波在长江中上游的重要科研基地。

刘飞的单位驻地在湖北武汉,但他每年有大半年时间会在贵州遵义赤水市开展实验。

“对赤水河水生态环境的长期监测,能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实验的客观因素。”刘飞对记者说。

长江鲟——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中上游淡水定居性鱼类,是长江的旗舰性、标志性物种之一。随着人类活动侵扰和流域水质环境变化,长江鲟自然种群规模急剧缩小,直至被宣布“野外灭绝”。

研究资料显示,2000年后,长江全江段均未发现长江鲟自然繁殖的幼鱼。

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从国家立法层面加强对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各级科研机构纷纷行动起来,积极突破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技术瓶颈,建立规范化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具备规模化繁育放流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能力和水平。之后,长江鲟主要依靠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人工保种”,通过增殖放流手段对自然种群进行补充。

推动长江鲟自然种群恢复,让长江鲟重归长江,是科研工作者苦苦追求的最终目标。

从硕士到博士,刘飞一直主攻鱼类资源调查、监测、评估与保护工作,尤其是针对赤水河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这次成功的实验打下了基础。

“大量资料数据显示,长江鲟产卵的最佳水温是16至19摄氏度左右,时间是每年的三四月份。”刘飞说。

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对于鱼类产卵非常重要,这是科研团队选择在赤水河进行实验的因素之一。

赤水河,长江流域一级支流唯一一条未修建水坝的“原生态”河流。

刘飞介绍,前几年,相关科研团队曾在长江干流开展实验,虽实现了长江鲟自然产卵,但还未观察到鱼卵在野外环境的自然孵化。

“修建水坝会对鱼类洄游和产卵产生一定影响。水库底层低温水下泄可能会影响鱼类性腺发育和受精卵孵化,清水下泄还会冲刷河道,影响河流底质结构,进而破坏长江鲟的自然产卵环境。”刘飞解释说。

2023年、202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分别向赤水河放流两批长江鲟。经过后续生长和生存情况监测显示,长江鲟在赤水河可以长期稳定生存。

因此,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成为长江鲟自然繁殖实验的首选开展地。

方案比选——人工搭建天然产卵场

2024年下半年,在赤水市农业农村、林业、航道、水务等部门配合支持下,研究团队敲定了包括复兴镇在内的三个方案。

今年3月底,时间不断逼近长江鲟产卵“窗口期”,野外实验选址在紧锣密鼓中加速推进。

“一旦错过最佳时期,再等就是来年了。”刘飞说。

为了寻找出一处适合长江鲟自然繁殖的河段,赤水市渔政巡护人员和科研人员一起,沿着赤水河一公里一公里行走,反复比选方案。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尚坤说:“大家都开玩笑说,比自家建房选址还要上心!”

赤水河沿岸不少地段都不通车,大家只能徒步或坐船。河边蚊虫多,隔着衣服都被咬得满身疙瘩。

综合考虑水体底质、流量、温度等多个因素,团队最终在复兴镇大鱼坝河段定下了实验场地。

很快,团队利用河段天然河岸搭建了8000平方米的实验场,并利用天然河床开挖宽5米、长65米的引水槽,打造了一处长江鲟的最佳产卵地。

4月3日,团队挑选20条成熟亲鱼进入实验场;

10天后,在引水槽河底成功采集到长江鲟的鱼卵;

4月16日,在实验场采集到刚刚孵化出的小鱼苗:一条条形似小蝌蚪、通体呈白色、体长仅有几毫米的鱼苗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当水下摄像机在河底捕捉到即将孵化的鱼卵那一刻,刘飞和团队成员抑制不住激动兴奋:“一切辛苦都值了!”

目前,研究团队已将部分长江鲟鱼卵和鱼苗取样后带回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进一步孵化和研究。

生态修复——重塑生物多样性家园

赤水河复兴镇,一江碧水蜿蜒流淌,两岸竹林拥翠,仿若一幅山水画。

今年55岁的赵全才,是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的聘用人员。因为熟练掌握开船技术,他现在是研究站里的“船师傅”,成为研究团队开展实验的水上向导。

在赤水河边长大,少年时期就开始跟着父亲下河打鱼的赵全才,早已退捕上岸。“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捕鱼经常能看到长江鲟,但后来就越来越难看到这种大鱼了。”

从过去的捕鱼人到今天的护鱼人,赵全才感慨地说,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河里的鱼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就盼着长江鲟能早日归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高度重视赤水河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立足全流域视角,统筹推进岸上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创新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系统实施山体修复、农田提质、集镇整治、白酒产业低碳转型等举措。今天的赤水河,焕发新的生机,山水相依、鱼鸟共生,正在加快重塑美好生态画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监测结果显示,自2017年赤水河全面禁渔、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全面启动以来,赤水河鱼类物种多样性稳步提升,红唇薄鳅、鳗鲡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逐步恢复;珍稀鱼类种群数量不断增加,胭脂鱼的监测发现数量由3.4尾/年增加至32.8尾/年,主要优势种类种群结构显著优化(白甲鱼等部分鱼类体重增加率达200%)、资源总量明显增长(单船监测产量由4.1公斤/天增加到11.9公斤/天)。

“我们只是从长江鲟人工保种向野外种群重建迈出了第一步,想让长江鲟重新在野外种群恢复将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刘飞介绍,这次实验放生了部分长江鲟成鱼回归赤水河,团队将通过还原DNA、回捕等方式持续监测放生和自然繁殖的实验效果。2026年计划在赤水河其他河段适当扩大实验规模,希望更好地推广应用长江鲟自然繁殖技术,真正让长江鲟重回长江母亲河的怀抱。

--> 2025-06-30 曾被宣布野外灭绝,如今在赤水河产卵并自然孵化成功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5445.html 1 呼唤长江鲟归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