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废水处理中心,多级AO工艺构筑起坚实的处理屏障:汇聚于此的工业废水被按不同种类进行分类,先后经历物化、生化等多道专业程序,实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处理。最终,经过处理的废水有60%回用于企业生产,40%达标排入翁岗河。
但监测并未就此止步。“在位于翁岗河的排水口,我们还安装设置了最后一道在线监测设备。”温绍强说,那里的实时数据同样直传贵州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加上了“双保险”。
表面处理行业被誉为工业“化妆师”,但其产生的含铬、铜、镍等重金属废水,却是工业废水处理中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作为贵阳贵安唯一建成投用的表面处理集中处理中心,该产业园创新构建的“工业肾脏”治理模式,建起日处理能力达6000立方米的数字化立体专业废水处理中心,通过智能监测、分级把关,精准解决表面处理行业含铬、铜、镍等重金属废水处理难题。
“公司10条生产线全开时,日均废水处理量超30余吨,如果自建处理设施,庞大的成本让我们难以承受。”园区入驻企业贵州钜航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熊永春坦言,产业园的废水集中处理模式让企业轻装上阵,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发展,“今年的产值目标是2000万元,我们信心十足!”
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开启正常排水运行以来,贵阳市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已累计达标排水1.4万吨。此外,园区还建设了完善的废气处理设施,以及甲类、丙类危化仓库以及危废暂存仓库,形成了一道严密的治理防线,全方位守护园区生态安全。
夕阳西下,暮色渐沉,厂房内机器轰鸣不息,蜿蜒的输水管网见证着产业发展涌动的活力;几公里外,静谧的翁岗河静静流淌,清澈的水质印证着精细化治理的卓越成效。在花溪,精细化治理正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表面处理产业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词,而成为了绿色发展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