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

山里孩子玩起棒垒球

教师代吉洪指导学生练习校园软式棒垒球。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诗雨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诗雨 方林

“双手握紧球棒底部,脚尖蹬地的同时转动身体,动作要果断有力!”6月23日中午,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的操场上,该校党支部副书记、教师代吉洪正带领软式棒垒球社团的学生挥汗训练。

一个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六年级三班的王翔。作为球队投手,他的每一次传球都果断有力,身手不俗。这位12岁的少年,球龄已超过4年。

“刚转学到这里时,我既陌生又兴奋。老师介绍了许多社团,我选了乒乓球和足球。”王翔回忆道,一年级时,他们一家从册亨县坡妹镇搬来兴义。在社团活动中,他找到了不同于以往在学校的乐趣。当听说学校要成立软式棒垒球社团,强烈的好奇心让他报了名。第一节体验课,他便被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自此,软式棒垒球成了王翔校园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伙伴”。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每日午休和放学后的训练时光,他从未缺席。寒来暑往1000多个日夜,即便假期,他也和队友们准时出现在训练场。

“我也练习软式棒垒4年了,身体更棒了,学习也更懂得坚持了。”

“跑垒特别放松,大家的默契越来越好,也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问及坚持的动力,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们说,是运动的快乐、协作的温暖与珍贵的友谊。

王翔也曾遭遇挫折萌生退意,但大家的鼓励总让他重燃斗志。今年“奔跑吧·少年”兴义市软式棒垒球联赛上,一场骤雨突袭赛场,湿滑中王翔不慎摔倒,手部擦伤,想要放弃。

“代老师仔细查看伤势后,拍着我的肩膀鼓励我,体育运动难免磕碰,如果遇到伤痛和困难就立马放弃,那以后很多时刻都将会被困难击垮。”这份信任让王翔咬牙站起,与队友并肩奋战到底。

最终,这支队伍在兴义市20所学校的2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U12第一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7月代表贵州省前往吉林长春参加全国校园软式棒垒球比赛的资格。

看着孩子们从零起步到站上领奖台,代吉洪倍感欣慰:“学校坚持‘以体树人’,将软式棒垒球作为特色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体育课、大课间和社团活动全面推广。”代吉洪介绍,2021年,学校获评“全国软式棒垒球最佳实验学校”,学生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升。

除棒垒球外,布依竹竿舞同样在校园里跳出了别样精彩。布依族女孩韦梦燃对此深有体会:“我的老家在册亨县,以前从未接触过布依竹竿舞。五年级时罗忠华老师在社团活动中为我们介绍了布依竹竿舞,鼓励我们积极传承民族文化。”

在老师的带领下,韦梦燃开始学习布依竹竿舞,伴着布依服饰的环佩叮当。每一次的旋转跳跃,既锻炼了身体的协调灵活度,也让她更加了解民族文化并为此感到自豪。

在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运动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悉,该校八成学生是从望谟县、册亨县、晴隆县等地来此随迁就读。如何让这些孩子迅速融入新环境?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开斌为此没少下功夫。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共同参加体育活动,既能拉近学生社交距离,也能迅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刘开斌告诉记者,学校通过“特色项目+常规课程+社团活动”的模式,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软式棒垒球运动,并注重武术、射箭射弩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快乐。

如今校园里,竹竿舞花样翻飞,武术表演气势如虹,棒垒球少年越赛越勇……体育为孩子们铺就成长底色,为他们打开认识自我、连接世界的窗口。在这所“动”力十足、活力满满的校园里,更多运动小将正积蓄能量,奔向未来更广阔的人生赛场。

--> 2025-06-26 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5197.html 1 山里孩子玩起棒垒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