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文化新业态激活经济新动能

刘小文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推动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这一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离不开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指引。它既为民族文化传承弘扬注入数字活力,又为经济转型升级开辟新赛道,是贵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抓手,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遵循文化新业态发展规律,厚植人文经济新优势。文化新业态的生命力源于文化基因的持续传承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二者协同构成其发展的底层逻辑。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历史沉淀的精神密码,也是文化新业态生长的内容根基;同时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在5G网络覆盖、算力基础设施、区块链应用等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为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二者的深度耦合,构成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坚守文化本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梳理苗绣、蜡染、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技艺谱系,建立文化资源数字档案库,对非遗资源进行高清影像采集、语义标注和元数据结构化处理,形成可追溯、可复用的文化基因库。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赋能,支持文化企业与大数据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在数字藏品、虚拟演艺、智慧文博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同时,推动技术与文化场景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反哺内容、内容拓展技术”的良性循环,为人文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优化文化新业态供给体系,激发市场消费新活力。文化新业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上,需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多“叫得响、卖得好、传得开”的文化产品。贵州文化资源禀赋独特,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首先,丰富文化新业态产品和服务种类。深入挖掘贵州多元文化资源,结合数字技术与创意理念,打造涵盖数字内容、创意设计、文化体验、线上演艺等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的消费群体,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其次,提升文化新业态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内容创作,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艺术品质提升,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颖、独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后,加强文化新业态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渠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多彩贵州文化新业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注重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矩阵,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辨识度与竞争力,通过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借助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跨境电商等平台,推动贵州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提升多彩贵州文化新业态的国际影响力。

强化文化新业态治理效能,构建健康发展新生态。文化新业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治理体系,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鼓励创新的同时防范风险,形成“放得开、管得住、服务好”的治理格局。一是建立健全文化新业态法规政策体系。结合贵州实际,制定出台支持文化新业态发展的专项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加强对文化新业态的法律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审查、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侵权、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二是要完善文化新业态的服务体系。深化政府政策引导功能,构建覆盖人才培训、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网络,切实解决文化企业发展痛点,为文化新业态的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文化新业态人才队伍建设。将文化新业态人才培养纳入全省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设与文化新业态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技术和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为贵州文化新业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 2025-06-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5126.html 1 以文化新业态激活经济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