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岽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理论宣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素材,有许多十分鲜活的案例。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是一项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方面非常有创造性的活动,深刻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规律性与创造性,找到了理论宣讲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解决之道。
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形成理论大学习的生动局面,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贵州落地生根。理论的传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启蒙和实践觉醒。而思想的力量并非自然而然走进人们的头脑,需要通过系统推进和持续学习得以实现。面对基层群众理论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要求,理论宣讲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渠道。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增强针对性、有效性。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抓住了理论宣讲的要求,既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贯穿其中,又有道德的理念在宣讲中去渗透、去传播,还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构建起了一种集中宣讲和常态宣讲相结合,线上宣讲和线下宣讲相结合的全覆盖、全天候、多维度传播。这种宣讲方式能够从宏观上揭示出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脉络和哲学本质,使学习者在具体认知当中形成对理论体系的一种整体把握,既是理论的下沉,也是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双向互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的思想路径的体现。“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模式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理论学习成果传递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形成学习理论、应用理论的浓厚社会氛围和生动局面,实现了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千家万户,在黔中大地落地生根的美好愿景。
创新理论宣讲模式和话语体系,发挥“1+1>2”化学反应,生动展示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理论宣讲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从高屋建瓴的理念走入群众日常生活,回应群众的思想困惑、现实关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的实践伟力和普遍价值。因此,理论学习的形式要有生动性和创新性,要适应当前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现实,探索体现时代特征的新方法,积极采用互动式、研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群众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要求,首先关注传播效力,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授课人,通过精准对接,实现理论话语转化。其次增强服务意识,立足差异化特点,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为基层提供“菜单式”专题性、定制化服务,使宏大理论宣讲落细、落小、落实。最后强化问题导向,科学理论的根本任务是解决现实问题,理论宣讲也是如此。对于基层关注的理论热点和民生问题,及时组织专家学者、党员干部面对群众开展深度解读,既回应群众的现实需求,又促进理论的落地转化。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一方面关注传播效力,面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授课人,既有理论专家又有实践一线的普通群众,通过精准对接实现了理论话语的转化,菜单式定制化的理论宣讲,使宏大理论叙事能够落实、落小、落细。另一方面,突出问题导向。每一篇宣讲稿都有实践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使得理论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群众的精气神非常昂扬,为理论传播与学习开创了新局面,也为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社会实践的推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走好群众路线,通过学理性、通俗性、互动性、生动性、贴近性的宣传方式,着力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理论宣讲、理论学习过程中,单纯的“讲”和“学”从来不是目的和终点,理论只有和实际相结合、只有同群众的需要相结合,才能“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的生命力才能进一步在实践中彰显磅礴的思想伟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只有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之“矢”,去射本地区发展之“的”,才能持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理论学习就会在“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鲜活实践中更加生动。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通过学理性、通俗性、互动性、生动性、贴近性的宣传方式,围绕贵州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在宣讲过程中理论宣讲员很注意拉近同群众的距离,有的宣讲在田间地头,有的在企业社区,有的就是在群众的家门口席地而坐,这种场景化、不刻意追求宣讲场地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自觉掌握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紧紧围绕“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要跟进到哪里”的原则,还结合贵州实际和群众关切,重点宣讲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贵州的实践成果,增强宣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通过1名专家学者讲理论,把握理论宣讲的学理性、深刻性、透彻性,通过1名先进典型讲实践,把握理论宣讲的通俗性、贴近性、具象化。内容上通过聚焦具体案例和地方特色,将宏大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内容,有效拉近理论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强了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式上通过对话、问答、情景演绎等互动方式,打破了传统理论宣传中“高大上”而“难接地气”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群众能够在熟悉的场景中理解理论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由“入耳”到“入脑”,再到“入心”的升华。
坚持理论学习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内在逻辑,以高质量资源供给有力保障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稳步推进。贵州“理论宣传二人讲”的成功实践,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党的理论学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以系统思维构建理论学习传播链条,从内容制作到宣讲实施,再到群众反馈,实现了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结。这种链条式设计揭示了理论学习的系统性特质,使每一环节都成为整体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理论学习的传导效能。宣讲团队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典型组成,结合中央精神、地方实际和群众需求设计内容,使理论传播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这种宣讲模式通过定期开展小规模、接地气的理论宣讲,将理论传播深度嵌入基层生活场景,使理论学习成为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一项长期任务,形成理论学习的常态化生态。同时,贵州省“理论宣传二人讲”工作专班通过制度建设为“理论宣传二人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通过制定下发《“理论宣传二人讲”操作指南》,确保宣讲内容有章可循,效果可评估,这种制度化设计将学习推广的动态性与规范化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传播的科学化管理,使系统的内部运转更趋合理高效。这一创新模式通过整合高质量资源,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让有经验的人谈经验、让会方法的人教方法,使党的创新理论以更高质量、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扎根基层,为提升思想引领力和理论传播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还为其他地区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生动模板。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