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雪雪
原材料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更是贵州实施“富矿精开”“精深用矿”的主阵地。当前,贵州聚焦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中心任务,全力抓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基础材料、现代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仁贵在接受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新材料产业的特点在于新,技术的更新及产品的迭代周期短,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开发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您认为当前贵州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前景怎么样?
肖仁贵:贵州有丰富的磷资源、锰资源,在新能源材料方面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特别在磷系新能源材料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在磷系新能源产业方面,主要有高纯磷酸、电池级磷酸氢铵、磷酸铁等重要前驱体产品,以及正极材料电池级磷酸铁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构成了磷系新能源行业的产业链。
锰系新能源产业方面主要有电池级前驱体硫酸锰、氧化锰,以及正极材料钴镍锰三元正极电池材料。电池级材料完整的产业链条,为电芯的产业化提供重要条件,比亚迪、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在贵州的落户为贵州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澎湃动能。
记者:当前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点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关键?
肖仁贵: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材料产业的特点在于新,技术的更新及产品的迭代周期短,如果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可能面临淘汰的风险。因此,对于新材料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开发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记者:贵州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短板和优势分别是什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应该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肖仁贵:当前,贵州新材料产业的短板在于开发新技术的人才相对短缺,整体技术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本土龙头企业。优势是具有丰富磷、锰资源,具备良好的磷化工基础,为磷系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提升贵州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要打造技术开发平台,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团队建设方面做文章。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高校是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的高地,提高贵州高校的水平与实力,是提升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贵州省实施的省外高校“组团”帮扶贵州高校、学科建设是一个重要契机,实施的效果将对贵州教育、科技、人才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在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贵州大学化工学院有什么具体规划?
肖仁贵: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将抓住贵州“富矿精开”战略部署、复旦大学帮扶我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契机,紧密围绕贵州“富矿精开”战略中的“精深用矿”关键环节,开展磷系微纳米功能材料设计开发研究,助推磷化工与新能源材料的耦合发展,推动我省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基地高质量发展。同时发展壮大学科建设,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