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融媒体中心 吴丛华 王岩弟
6月10日,黔东南州天柱县坌处镇清浪村,晨曦初露,与往常一样,村民王世敏手持扫帚,清扫起自家门口的路面。
放眼整个清浪村,巷道清爽明净,各家门前两侧的花坛中绿植挺拔茁壮,村寨尽显生机。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2025年,清浪村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王世敏家是村里“星级文明户”之一。每天,他不仅会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主动地参与村寨的环境整治工作,是全村文明卫生的标杆家庭。
“环境卫生搞好了,住得也舒心。”王世敏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言语中全是对如今生活环境的满意。
和王世敏一样勤快的,还有村民王凤桃。
在王凤桃家,屋里干净整洁,“庭院绿化示范户”锦旗悬挂在堂屋白墙上,红底金字的锦旗边角垂着金色流苏,为素净的农家堂屋增添了一抹亮色。屋外门前两侧的“微菜园、微花园”里的蔬菜和绿植上衬着清晨的露珠,随着晨风轻轻摇曳,为庭院增添了一抹生机。
王凤桃结束当天的环境清扫,准备出门去村里的菜市上买些午餐用的食材。“村里越来越漂亮,自家屋里要是乱糟糟的,哪好意思出门跟邻居打招呼哟。”王凤桃笑着说。
宽敞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屋舍、花木点缀的院坝……漫步在清浪村,靓丽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
“环境整治不是唱‘独角戏’,而是村民共治的‘大合唱’。在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将群众思想动员作为关键抓手。”村委会副主任刘龙平说。
刘龙平介绍,为达到治理效果,清浪村构建了“线上+线下”宣传模式,通过微信、院坝会、广播等形式,让“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人人参与、户户比拼”的整治热潮,让环境整治从“村干喊破嗓子”变为“村民甩开膀子”。
为避免治理成果“昙花一现”,清浪村还探索出一套长效管护机制。
通过“党员+公益性岗位+群众”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覆盖10至15户,由2名党员牵头、2名公益性岗位人员配合、2名村民代表监督,形成“2+2+2”包保模式。同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责任和义务,并开展环境卫生评选活动,树立“星级文明户”“庭院绿化示范户”等先进典型,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只有长效管护,才能让乡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变为‘长久美’。”刘龙平说:“我们把每周一定为全村人居环境大扫除日,组织村民一起打扫卫生,让村子在常态化整治中持续焕新。”
此外,依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清浪村为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庭院美化,既扮靓村容村貌,又增添了诗意底色。
如今的清浪村,绿树成荫的步道蜿蜒其间,花香四溢的小公园成为邻里相聚的好去处,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画卷。
刘龙平表示:“下一步,村里将举行‘两清两改两治理’评比活动,通过示范户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和文明建设中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午间阳光斜照,清风徐徐,白鹭翩翩。村民三三两两坐在村头树下话家常,孩童追逐嬉戏……这般光景,正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乡村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