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黔西市古胜村每年水果销售达600万元,村民刘童仙——

从果贩到果农,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清晨六点,毕节市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种植大户刘童仙家的果园里,金黄的枇杷摇曳在枝叶间。

刘童仙踩着露水摘下一筐熟透的果实,粗糙的手掌蹭过枇杷表皮的绒毛,嘴角扬起笑意:“今年1万多斤枇杷,均价5块钱左右,光这一项就有5万多收入!”

谁能想到,这个靠果树年入超10万元的果农,十多年前还在为生计奔波。

时间回溯到20多年前,古胜村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石头开花挡脚梁,一年没有半年粮。吃着屋檐水,穿着破衣裳;走的毛狗路,住的杈杈房”,这是当时古胜村的真实写照。

刘童仙一家守着几亩玉米地,玉米秆在石缝里蔫头耷脑,玉米成熟后卖了也换不回肥料钱。无奈之下,她推着小车上街卖水果。凌晨三点就得出发,经年累月却攒不下几个钱。

转机出现在2006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来到古胜村,选定其作为新农村发展建设示范基地。专家们蹲在石旮旯里扒拉泥土,结合实际提出“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的差异化治理方案。

村支两委挨家挨户发放果苗,却遭遇村民抵触——“种树能当饭吃?”不少农户嫌树苗占地方,偷偷砍了当柴烧。然而,坚持种植樱桃、枇杷的几户村民,数年后凭借收获的果实,从集市里换回一沓沓钞票。大家才发现,“原来种树真能赚钱!”

尝到甜头,村民们积极性大大提高,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果树,一场绿色变革在古胜村悄然展开。

2019年,在外漂泊多年的刘童仙看到家乡漫山的果树,决定返乡务农,陆续种下500余棵枇杷树和200多棵樱桃树,还种了杨梅、李子等。她每天泡在果园里,跟着农技专家学修剪、施肥。3年后,果树上结出第一批果实。水果成熟季,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现在,果园里的水果供不应求。“从买水果卖,到种水果卖,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刘童仙看着筐里的枇杷,眼里满是欣慰。

19年来,古胜村有300余户村民发展生态种植,累计种植核桃、枇杷、樱桃等经果林3000余亩。“每家每年平均有1万元樱桃收入、1万元枇杷收入,全村水果销售额可达6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冯长书说。

如今,村里果树成林、四季飘香。每到樱桃成熟季,村里办起樱桃文化节,各地游客慕名前来。看到乡村旅游的巨大流量,村里陆续开办8家农家乐、1家酒店。曾经的穷山村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还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 2025-06-10 黔西市古胜村每年水果销售达600万元,村民刘童仙——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4022.html 1 从果贩到果农,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