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油菜收割季刚过,黔南龙里云雾山村的杨朝光看着粉碎的秸秆说:“以前愁处理,现在抢着要。”曾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都是让人发愁的“包袱”,如今经过发酵处理,摇身一变成了滋养土地的“金疙瘩”。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省农业农村厅先行先试,牵头成立贵州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出“秆粪肥”种养循环经济模式,让秸秆和粪污“变废为宝”。
技术为媒
秸秆和粪污成了好搭档
在龙里县湾滩河镇云雾山村,走进养殖户杨朝德的牛棚里:没有刺鼻臭味,不见满地污水,只有淡淡的发酵味。
“养四头牛、一匹马,以前两三天就得清理一次,脏水乱流,邻居三天两头投诉。”杨朝德苦笑着回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畜禽粪污清理难、处理贵,随意排放又污染环境,成了困扰无数养殖户的“老大难”。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产业技术体系发挥专家团队力量,引用贵州大学本土微生物技术,将目光投向“秸秆”与“粪污”开展技术攻关。“秸秆含碳,粪污含氮,天生就是好搭档,关键得让他们处好‘关系’。”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产业技术体系黔南黔东南综合试验站站长杨仕钰说。
经过不懈钻研,“本土微生物发酵床”技术应运而生。走进老杨的牛棚,杨仕钰揭开秘密——把秸秆粉碎拌上特制菌剂,铺成厚实的“床垫”;牲畜排泄后,粪污在“床垫”上快速发酵,温度飙升至40-60℃,既能杀灭病菌,又能加速腐熟。半年时间,黑亮松软的有机肥便新鲜“出炉”。
“养牛竟能如此轻松,粪污自动分解免清理。”老杨笑得合不拢嘴。他这一试成功,周边养殖户都跑来取经,田地里不要的秸秆,他们扛着扁担四处收集,争着报名加入这场“变废为宝”的绿色革命。
示范推广
家畜住进“生态圈”
一项好技术能否落地生根,示范引领至关重要。在省农业农村厅的统筹推进下,“秆粪肥”种养循环模式在贵州各地推广开来。
黔西南州贞丰县长田镇甘田村党支部书记张希江是首个报名当“试验田”的人。作为养猪大户,猪粪处理一直是难题,省里在贞丰推广“秆粪肥”模式时,他当即报名当试点:“能变废为宝?那我得试试!”
如今的甘田村大变样:小道洁净如洗,处处焕发着美丽乡村新气象。养殖户们开着三轮车,把粪肥运到田里。“用粪肥种玉米、茶叶,效果好得很,一年能省好几百块化肥钱。”村民王丹笑着说。
眼见为实的改变,让乡亲们坐不住了。借着“两清两改两治理”东风,贞丰县又有100多户农户抢着改造圈舍,盼着给自家畜禽也安排上干净的“一室一厅”。
在省农业农村厅的推动下,“秆粪肥”种养循环示范点越建越多。花溪、紫云、兴义等20个县(市、区)建起30个示范点,6万多头生猪住进了“生态圈舍”,2000多户农户跟着把粪污、秸秆变成了增收的“香饽饽”,真正实现了从污染源到营养源的变身。
变废成金
生态经济双丰收
秸秆不再“冒烟”,粪污变身“黑金”,“秆粪肥”变废成金带来的生态改善及经济效益实实在在。
“项目实施区域,过去秸秆焚烧、粪污直排现象明显改善,氨氮减排量效果显著,空气更清新,也为实现‘双碳’目标出了一份力。”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田兵说。
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开华街道梨银社区,村民管永永抓起一把施用了“秆粪肥”的土壤,土质黝黑疏松,蚯蚓隐约可见。“以前板结得厉害,现在透气又保水,洋芋产量提升了不少。”
试验数据更有说服力:垫料有机质含量达53%,施用“秆粪肥”的农田,土豆每亩增产3%,玉米每亩增产5%,品质有了提升。
让农户开心的是,粪肥不仅能肥田,还能卖钱。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的养殖户夏幺妹算了一笔账:采用发酵床养殖,不用人工清理,每年节省管理费2000元以上;粪肥每吨卖800元,收入4000多元;加上肉牛出栏收入,一年能挣13万元。
“粪污秸秆成了宝,地有劲,庄稼好!”如今的贵州乡村,循环农业的道路越走越宽,正奋力谱写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