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产业端:生态重构,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一季度,以“钛—磷—硫”循环利用,主产钛白粉的贵州胜威福全化工有限公司产值达5亿元,同比增长20%。增长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胜威内循环升级,去年上了一套钛白粉尾渣回收装置,回收再用率由原来的50%提升到80%。二是黔南高新区新能源材料产业循环发展红利释放,胜威生产钛白粉所产生的亚铁除30%自用再生产外,余下70%就供应给园区裕能新材料等下游企业。
从黔南高新区产业版图来看,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已形成以磷及磷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导产业的产业体系,并逐步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间中循环、产业大循环三重循环发展模式:老牌企业磷化集团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实现磷石膏循环利用;川恒与裕能、盛屯等企业构建了“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耦合产业链,实现磷酸、硫酸等资源循环共享;园区企业产生的飞灰,会被送到贵州星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资源转化。
循环经济结构调整下,曾经以化肥为主导的磷化工产业,在新能源电池赛道开辟出千亿级增量空间。数据显示,黔南磷化工产品中化肥占比已从2018年的78%降至2024年的52%,而磷酸铁、六氟磷酸锂等新材料占比突破40%。
产业生态重构中激活的绿色动能,反哺出黔南更高质量的发展势能。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及贵州省绿色园区。同时,园区130余家企业形成“磷矿采选—新能源材料—伴生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升300%。
治理端:全域治理,绘就绿色发展图景
在飞灰资源化处置领域,贵州星河创新研发的密封罐体处理系统走在行业前列。近日,记者探访发现,其生产车间内排列着数十座大型密封反应罐,通过专利工艺将危险废物飞灰转化为岩棉等再生建材产品,年处理规模达3万吨,成功破解了传统填埋方式的环境风险难题。
磷化工固废治理同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磷化集团瓮福化工公司磷石膏资源化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实现年消耗磷石膏140万吨、生产硫酸60万吨和水泥80万吨,规模为全球第一,当年该项目累计消纳磷石膏46.71万吨;2024年福泉市综合利用磷石膏444.7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72%。
黔南高新区锚定“双碳”目标,系统推进固废综合治理,规划至2025年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磷石膏无害化处置率100%的硬指标。
在深化减污降碳实践中,提升固废循环水平是黔南高新区实施的五大协同治理工程之一,与之形成闭环联动的还包括涉重行业监管,污染物源头总量控制,污水分级治理,垃圾分类集中处理。
如今,黔南高新区全链条治理理念更延伸至项目准入端口,在项目建设前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照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要求,严格甄别不符合要求的拟建项目。
严苛的准入标准背后,实则是高质量发展机制的又一次升华。接下来,黔南高新区将围绕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以及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评价制度、碳达峰评价考核制度等,提出制度创新重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