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露
2024年,我省“上云用云”企业超3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0.1。目前,全省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59.6%。当下,全省正加速推进有色、煤矿、化工等行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广大模型应用。工业互联网究竟是张什么“网”?它是怎样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相关企业该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对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贵州省数学建模组委会副秘书长、贵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生导师范馨月。
记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企业该如何推进数字化转型?
范馨月: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或组织将传统业务转化为数字化业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提升业务效率和质量的过程。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供应链的影响》白皮书数据显示,数字化转型使制造企业成本降低17.6%、营收增加22.6%。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数字化的渗透应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关键环节。
首先,研发设计要数字化、智能化,要利用数字化工具以及人工智能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生产制造要智能控制、安稳运行,要运用工业软件、智能设备实现个性化柔性生产、精准制造;最后,在企业管理上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高效、降本。
记者: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范馨月:工业互联网代表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工业的紧密结合,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数据、信息和通信技术得以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设备、产品、流程以及服务的全面信息化与智能化。通过提升制造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能够大幅增强企业的运营效率、产品质量以及响应速度,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内部,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协作和沟通。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员工可以更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外部,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行为,优化产品和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记者:对制造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赋智、赋值作用?
范馨月:不断放大工业互联网的赋能、赋智、赋值作用,持续推动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需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的参与。
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需要打好数字新基建根基。截至2024年底,贵州省总算力规模已达57EFLOPS,约占全国算力总规模的23%。目前,贵州在建及投运的重点数据中心有48个,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90%,是全国智算资源最多、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这为工业互联网在贵州的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持。
传统产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在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改造过程中面临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难题。因此,必须聚焦发展重点和短板,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共性技术体系,瞄准“卡脖子”领域集中力量攻关。同时,需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应用投入,持续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加快发展融合应用产业,培育具备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
企业、行业、产业之间的数据自由流动、开放共享十分重要,产业行业打破“组织界限”,消除“数据孤岛”,缓解“数字鸿沟”,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能够推动制造资源配置优化和融合创新,从而助推生产方式转变,助推增长动力转换,推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供应链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成熟,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