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警 摄影报道
清晨5点,晨雾笼罩,苗族青年杨胜明钻进自家茶垄查看茶叶长势。手机那头客户催得急,“明哥,春茶啥时到?”“再等等,高山茶要慢些。”
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的脚尧村,似乎嵌在苗岭山麓的雷公山褶皱里,海拔1380米的茶园常年浸润在云雾中。“这里的土泛着酸,日照掐着点给,正合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老话。”杨胜明说。
上世纪80年代,脚尧村开始尝试种植茶叶,在村里三代茶人的努力下,逐步走上了茶叶种植、加工与销售的发展之路。
随着村里80后、90后陆续长大成人,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后,茶山荒芜,野草丛生,全村1760亩茶园近三分之一抛荒,昔日热闹的茶厂只剩看门老人与野猫相伴。
今年36岁的杨胜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脚尧人,目前经营着一家茶叶合作社,茶园面积超过800亩。
2012年,大专毕业的杨胜明和妻子余蓝去广州务工,经过多年努力,他从小员工一步一步当上日化企业中层,年薪20万元。
2018年,杨胜明返乡过年,目睹茶园丢荒,萌生了回村种茶的念头,在余蓝的支持下,同年4月,杨胜明辞去了广州的工作,回到脚尧村重拾雷山银球茶制作技艺。
回村后的杨胜明,创建了“一味三杯”茶叶合作社,带领脚尧村民开启雷山银球茶的转型升级之路。
“不打农药?”老把式们不理解这样的种茶方式。
杨胜明坚持不用除草剂,任由蒲公英、紫云英在茶垄间肆意生长,草木灰替代化肥,物理防虫取代农药,让茶园与山林共生。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不是流水线上的日化品,要慢慢来。”杨胜明坚持以生态管茶园,以健康控产品的理念,来打造茶叶产品品牌。
茶垄间的野花开了三茬,荒茶山终于泛出油绿。
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高海拔影响茶树抽芽,别人家明前茶卖完了,脚尧的茶青才冒尖。采茶期掐着表走,稍慢半拍,就老在枝头。
山外,茶贩压价声刺耳:“你们的茶晚熟半月,顶多按七折收。”
面对“环境痛点”,杨胜明带着老师傅们折腾出“生态亮点”:芽叶卡着两厘米采,杀青温度掐准280摄氏度,完善《合作社章程》《茶叶生产过程记录管理制度》等16项合作社管理制度。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增效益”的经营理念,他积极参加茶叶大赛,用品质争取奖杯,用奖杯换回市场认可。
2024年,“一味三杯”雷山银球茶斩获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茶商的预订电话接踵而至,杨胜明激动得一整晚没睡着。
截至今年4月20日,“一味三杯”合作社实现春茶茶青下树5700斤,茶青销售12.54万元。
“现在都不敢发朋友圈,一发朋友圈就有人问还有茶叶没有。”以前因茶叶卖不出去而苦恼的他,有了甜蜜的“负担”。
茶,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撬动生态经济的杠杆。
杨胜明带领村民把废木楼改成民宿,依托脚尧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合作社横向拓展茶系列、野外系列、苗药系列、手工艺系列、红色研学5大板块、43个独立体验的茶延伸项目,打造以生态种茶为基础,构建产销与文旅融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如今,杨胜明时常思索心中的“茶园版图”:继续发展银球茶,对老品种进行延伸,带动当地茶农更新技术,发起“我在脚尧当茶主”活动,吸引年轻人带着都市资源来到脚尧。
翠绿茶山成了立体经济试验场。废弃吊脚楼变身茶艺体验馆,研学团队在院落里搭建微缩版苗族吊脚楼。城里孩子跟着“杨老师”辨识野生草药,在茶垄间写生,走时不忘带走苗药香囊。
2024年暑期,脚尧首届茶文化旅游节,750名游客涌进苗寨。这个只有45户人家的小村,接待了600人次的研学团队,户均增收近万元。
山风掠过茶海,送来今年第一锅春茶的清香。杨胜明手机再次响起,这次是省外茶商预订研学行程。云雾养茶,茶养人,人养山,这就是脚尧人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