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正海 通讯员 石涛)初夏时节,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万亩大坝上一派繁忙。走进大碾房村350余亩马铃薯种植基地,一个个色泽鲜亮、个头硕大、圆润光滑的马铃薯被翻出土地,工人们忙着分拣、装运。
据了解,该基地通过“冬种马铃薯、夏种水稻”的薯稻轮作模式运营,实现“一田双收”。今年,基地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徽薯1号”,亩产达5500斤,按大果每斤0.7元、小果每斤0.4元的批发价销往黔东南、遵义、贵阳等地,预计总产值100万元左右。
为拓展市场空间,东门村探索“线上+”模式,村干部成为“带货主播”,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村里的马铃薯,让新鲜的马铃薯直达消费者的餐桌。“1.2万亩土豆已陆续进入采收期,通过薯稻轮作,有效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促进了农民增收。接下来,我们将延伸马铃薯深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使之成为强村富民的‘金豆豆’。”旧州镇党委副书记潘进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