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用好资源优势 壮大强县富民产业

熊德斌 刘芊芊 陆笑宇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贵州县域经济以创新驱动、特色产业培育与城乡融合为抓手,通过因地制宜优化县域产业布局、改善营商环境和强化招商力度,不断激活县域内生发展动力,形成了“富矿精开”“旅游+X”“农工商贸”和“东西双向互济”等多模式耦合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为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成为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关键支撑。

发挥矿产资源优势,走“富矿精开”的高质量之路。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通过发展资源驱动型经济,进行资源整合与集约开发,强化链式思维,延伸产业链,持续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化。贵阳市开阳县作为全国三大磷矿生产基地之一,摒弃传统“挖矿卖矿”模式,推动磷矿向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黔南州瓮安县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和磷精深加工及耦合共生产业两条发展路径,以“项目为王”凝聚共识,营造抓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被称为“亚洲磷都”的黔南州福泉市,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围绕磷及磷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打造磷及磷化工为旗舰、新能源材料为主力舰、节能环保为护卫舰的福泉号千亿级产业舰队,吸引2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已建成全国唯一“磷化工+金属冶炼+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磷酸铁锂出货量连续三年排名贵州省第1位,占全省80%。同样,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依托煤炭资源,发展煤焦氢产业。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利用萤石、重晶石等资源,发展氟钡新材料产业。围绕矿产资源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富矿精开”,打开了贵州县域发展之路,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立足生态特色优势,走“农工商贸”一体化之路。“十四五”期间,贵州围绕特色产业、市场导向、集群链式、绿色集约四个方面进行县域招商,以此推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招商引资规模持续增长,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高,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成效显著。刺梨、辣椒、茶叶、酸汤、猕猴桃、食用菌等是立足生态特色优势,走“农工商贸”产业链协同发展之路的典型代表。刺梨规模化种植集中在六盘水、黔南、毕节、安顺、贵阳、遵义、黔西南等市(州)的盘州、龙里、西秀、七星关等15个重点县(市、区),形成了“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融合产业+农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毕节市大方县依托天麻特色产业优势,聚集形成大方县天麻产业集群核心区,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和销售拓展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研发天麻深加工产品,提升天麻产品附加值、竞争力和产业市场地位。贵阳市修文县的猕猴桃产业,通过发展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了“修文猕猴桃”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遵义市湄潭县则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通过建设茶叶基地、发展茶叶加工、举办茶博会等方式,推动茶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产区。

深化旅游资源优势,走“旅游+X”多业态协同之路。贵州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立足当地悠久的运动传统、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乡俗民风等资源禀赋和深厚底蕴,从集中资源打造示范性景区,着力推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划桨者”“建设者”,到“掌舵者”“服务者”的转变。通过市场驱动旅游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同与生态共建,因地制宜实现农文旅体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2023年5月“村超”举办以来,目前“村超”全平台话题综合浏览量超900亿次,当地以赛促宣、以赛促健、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促销,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服务业持续升温,让每个老百姓都有机会成为参与者、受益者。贵州溶洞、湖泊、瀑布、峡谷、天坑数不胜数,全年300天以上可从事户外运动,攀岩、骑行、漂流、低空飞行、高桥蹦极等户外玩法多种多样。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以“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奔跑贵州”山地跑系列赛、“翱翔贵州”滑翔伞比赛、“全景贵州”公路自行车赛、“水韵贵州”水上运动系列赛、“魅力贵州”定向运动系列赛、“激情贵州”汽摩系列赛等山地户外运动自主品牌赛事为主的赛事体系。安顺市镇宁自治县以黄果树瀑布为核心景区,结合当地的水果种植,推出水果采摘、乡村体验等旅游项目,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有机结合。

用好区位优势,走“东西双向互济”之路。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部分制造业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贵州凭借其独特的气候、能源、劳动力等禀赋优势,地处长江经济带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近年来,贵州各县积极主动出击,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东部企业落户。通过“引企、暖企、助企”行动,引进鞋类、服装、家具、玩具等“产业链短、就业带动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落地,促进了广大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更演绎着西部“筑巢引凤”的精彩故事。黔西南州安龙县、毕节市纳雍县等地依托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还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铜仁市松桃自治县以共建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以乐嘉、巧积玩具为龙头的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打造劳动密集型玩具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余人,促进群众增收3.95亿元。遵义市道真自治县用好毗邻重庆大市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整个川渝市场占有60%-70%的份额。贵安新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了吉利、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提升了其产业竞争力,也使其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此外,企业的引进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增收,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 2025-05-1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2075.html 1 用好资源优势 壮大强县富民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