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
在去年一天凌晨两点的贵州华电桐梓发电有限公司煤场,该公司燃料部副主任杨鑫手持强光手电,在煤车间巡查。突然,一辆煤车表面的异样反光引起了他的注意。杨鑫立刻快步上前,仔细检查起来。“这几车煤有问题,立即进行检测!”他语气坚定,不容置疑。最终,检测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4辆煤车存在掺杂使假行为,成功为公司避免了重大损失。
2016年,刚大学毕业的杨鑫背着工具包,走进贵州华电桐梓发电公司锅炉车间。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青涩的年轻人,竟能在9年内,完成从普通“检修工”到行业“专利王”的蜕变。
2018年寒冬,一次偶然经历,彻底改变了杨鑫的职业轨迹。那天,他目睹磨煤机分离器因煤粉侵入频繁发生故障,生产效率大幅下降。设备发出的“痛苦呻吟”,像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杨鑫暗下决心。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试验,他设计的“防护罩”投入使用。这个三层过滤结构的防护罩,将设备故障率降低了82%。
此后,杨鑫仿佛打通了创新的“任督二脉”。看到化验员跪地掏取煤样的艰辛,他发明了“双用取样勺”,手柄暗藏记录笔,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解决人工混样误差,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全自动混合装置,使化验数据准确性提升至99.7%;2024年能源保供期间,他设计的“智能收煤调度系统”,助力电厂创下28万吨单月收煤量的历史纪录。9年时间,获得8项国家专利,杨鑫成了同事们眼中的“专利达人”。
2021年1月,贵州遭遇极寒天气。一天凌晨,2号机组捞渣机突发“跳链”险情。接到通知后,杨鑫毫不犹豫地冲向现场。设备底部空间狭窄,寒气刺骨,他二话不说就钻了进去。“链条变形卡在导轨里,必须切割重组!”在零下5摄氏度的环境中,连续奋战18小时,并发明“阶梯式抢修法”,成功排除故障,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杨鑫还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他主导的“五条禁令”安全标准,助力乌江公司实现连续4年零事故;编写的《燃煤管理三要点手册》被公司推广。他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
从抢修现场沾满油污的手套,到领奖台上闪耀的灯光;从煤样勺上细密的刻度线,到专利证书上烫金的文字,杨鑫用匠心在煤粉堆里“刨”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