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遵义市汇川区,从高山村落饮水工程到城市社区智慧门禁,从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到乡村学校崭新沥青路,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生根,悄然改变着汇川民生生活图景。
2023年以来,汇川区以村级党组织领办“十件民生实事”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构建“民需收集—项目落地—群众监督—长效评价”全链条闭环机制,将民生温度融入发展脉搏。截至今年4月,全区139个村(社区)累计完成民生实事1390件,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
“过去修路、安路灯都是干部说了算,现在咱老百姓自己投票选!”团泽镇高台村村民黄青的感慨,道出汇川区民生工程的核心理念。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全区构建起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线上依托“村级服务平台”“红城管家”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民生诉求“指尖直达”;线下组织“院坝会”“网格走访”,2023年累计召开群众会1000余场次,入户走访10万余人次,收集建议3000余条。
在董公寺街道北关社区,66岁的独居老人刘大爷佩戴的“安康手环”成为生命安全的“守护神”。这款集心率监测、SOS一键呼救、电子围栏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覆盖全区600余名分散供养特困群众,通过云端数据联动医疗机构,实现“患病早发现、遇险早处置”。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更体现在民生服务的方方面面:上海路街道乌江恬苑社区通过“人脸识别缴费系统”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候诊时间缩短40%;洗马社区优选超市的公益性岗位,借助大数据精准匹配,帮助残障夫妇钟玉夫妇重拾生活信心。
教育民生同样插上“智慧翅膀”。2025年第一季度,温泉城林区路小学、摩尔高级中学等3个教育项目同步开工,总投资超5亿元。建成后的“15分钟教育生活圈”,将新增优质学位3900个,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互联互通。
汇川区创新“党建+网格+社会力量”模式,推动民生工程提质增效。高桥街道组建“邻里商铺联盟”,200余家商户为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提供8元爱心餐,36名“邻里小哥”化身流动网格员,累计上报安全隐患线索10余件;大连路街道坪山社区引入企业资金30万元改造老旧厂房,新增就业岗位20个,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
在资金保障上,汇川区形成“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群众自筹”的多元支撑体系。2024年,累计整合资金9840万元,其中社会资本410万元、群众自筹430万元,用于民生项目建设。南京路社区通过“红色议事厅”协调居民、物业、企业三方,完成海尔花园小区燃气改造等“硬骨头”工程,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民生实事不仅要“办得成”,更要“办得久”。汇川区建立“月调度、季比武、年测评”督导机制:各镇(街道)党(工)委按月公示进度,每半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擂台比武”亮单晒绩;年底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开展满意度测评,对未达标的项目限期整改。洗马路街道创新“红色星店”激励制度,100家商户为优秀网格员提供消费折扣,形成“服务—反哺”良性循环。
在汇川区,“十件民生实事”宛如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开启了一扇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从群众自主定实事的民主实践,到科技赋能破解民生难题;从多元共治凝聚各方力量,再到长效管理保障成果稳固,汇川区以务实的举措、创新的思维,将每一件民生小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这些看似微小的“小切口”,汇聚起来却成为撬动大民生的磅礴力量,让城乡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底色。
(陈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