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当下,在贵安新区的广袤田野间,处处洋溢着耕作的繁忙与希望。农民们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资源孕育产业硕果
清晨,党武街道掌克村的茶山绿意盎然,村民们忙着采摘古树茶。村党支部书记张兴国和村干部把办公桌搬到茶叶加工厂,“今天茶青多,又得忙通宵咯,大家干起来!”
掌克村有8.6万株300年以上的古茶树,目前古茶树的二代茶树种植面积占全村茶树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村民们在自家门前采卖茶青,一笔笔收入鼓起了腰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安新区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贵安新区立足这一先天优势,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精准施策,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湖潮乡兰花坡村充分利用松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这些天,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挥锄整地、覆土栽黄精苗。“去年种植羊肚菌、竹荪取得良好效益。今年又引进企业,计划种植黄精500亩,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村党支部书记周祥说。
利益联结凝聚发展合力
当下,高峰镇龙宝大坝上一派繁忙景象,秧苗移栽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贵安新区兴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文龙兴奋地说:“今年我们通过‘稻谷托管’流转了280亩土地,还和不少种植大户合作,提供‘农事管家’服务。”
曾经,龙宝村种植大户寥寥无几,撂荒地随处可见。如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无到有,种粮大户达到24个。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撂荒地变成了“希望田”。贵阳农投集团的订单收购和企业的“委托生产”回购模式,让种粮户吃下“定心丸”。
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劳务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贵安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元渠道畅通山货销路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贵安新区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鼓励经营主体创新销售模式,利用电商、直播等新兴手段,推动农产品上行,畅通农产品流通脉络。
每天清早,马场镇平阳村的村干部尹丹和徐宝钱就走进林下食用菌基地,带货直播。“这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山货——赤松茸,炒着吃、煮汤都特别美味,都是现采现发,保证新鲜到家。”尹丹手持篮子,在林间边采边介绍,直播间里订单不断。
几个月前,平阳村的赤松茸还面临销路难题,大量鲜货积压。自从与专业直播团队“山生万品”合作后,单场直播流量突破10万。村干部们积极学习直播技巧,“‘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真是个好主意,我们要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
位于湖潮乡的贵州弘明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园区里,80多亩地种满了辣椒、贝贝南瓜等各种蔬菜,同样不愁销路。公司负责人刘明珠笑着说:“6月蔬菜成熟时,每天有200多名城里游客来体验采摘,我们还和学校合作,给食堂供应蔬菜。”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贵安新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