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工业废渣上长出春天

陈忠华和团队研发生产无水石膏包装箱,已经做到不砍一棵树,不污染一滴水。

龙井湾磷石膏库边坡上,绿色小草从改性磷石膏堆中钻出。

更多精彩请扫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斌 胡晓梅 周麟宇 程洁 摄影报道

5月的黔中山野被雨水洗得发亮。工程师喻明珠踩着胶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贵阳市开阳县金中镇丰厚村龙井湾磷石膏库。

忽然,他眼前一亮——去年秋天撒下的草籽,已经织出一片翠绿地毯。要知道,这片生机勃勃的绿地之下,是整整165万吨工业废渣。“这些小家伙就是奇迹!”喻明珠蹲下身,指尖抚过嫩芽。

20世纪90年代,满载磷矿的卡车碾过丰厚村的道路,漫天尘土,喻明珠就生活在这里。龙井湾曾是天然巨坑,2008年,为给磷化工腾地,丰厚村村民搬离祖辈耕作的土地,巨型渣库在此生长。

灰白色磷石膏,作为磷肥生产中产生的废渣,正以每年百万吨级的速度堆积。按国际惯例,主要处理方法只能进行堆存处理。

当时读大学的喻明珠看着挖掘机撕裂土地,管道里涌出的废渣如“白色牙膏”,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碰撞,心里悄然种下种子。

毕业后,喻明珠进入贵州磷化集团旗下的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矿肥公司工作。在龙井湾磷石膏库,看着铲车来回穿梭,堆起高高的“雪山”。

此时的贵州,磷矿资源除了生产磷肥,也为新型工业化建设及“电动贵州”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但同时,废渣如何处理是个棘手的现实。

2018年,贵州实施“以渣定产”,以当年产生的磷石膏量来决定次年的磷肥的生产量。贵州磷化集团随即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板块进行整合,成立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悄然发力,喻明珠所在的矿肥公司在消纳磷石膏上更有底气。

如何处理磷石膏这个废渣,磷化绿环董事长陈忠华心里揣着一本账,“矿山充填,每年能吃掉300多万吨;煅烧成水泥,每年能解决1400万吨;改性后做成水泥缓凝剂,每年又是200万吨;用于生态修复,每年干掉100万吨;还可应用于高分子材料领域,生产无水石膏包装箱……”曾经的工业废料,在全产业链利用中渐显价值。

最让喻明珠振奋的是生态修复的突破。去年7月,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中南大学、开磷公司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利用新型磷石膏,应用于边坡防护及绿化。

“就像在做三明治。”喻明珠比划着,把普通磷石膏变成磷石膏改性填料,上下穿两层防渗雨衣,覆上1米左右的土壤。当第一株小草从灰白色渣体中钻出时,这个在磷石膏库工作十余年的工程师有些激动——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当年搬迁乡亲的告慰。

夕阳把喻明珠的身影投在复绿带上,远处传来电动重卡的低鸣。山风掠过复绿带上新栽的樟树林,带来青草与泥土的芬芳。贵州磷矿资源在“电动贵州”战略中提供保障的同时,也通过绿色转型证明,工业废渣不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等待破解的“资源密码”。

2024年,贵州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为88.2%,正为着2026年新增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的目标努力。在这片被重新唤醒的土地上,每片嫩芽都在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故事。

其实,龙井湾的变迁就是一曲生态与工业的和解之歌。

--> 2025-05-1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1848.html 1 工业废渣上长出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