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张铁坑”屡次创业失败,却被大家选举为县人大代表,这事儿怪不怪?4月29日,记者来到铜仁市德江县稳坪镇铁坑社区一探究竟。
“张铁坑”原名张晓权,是铁坑社区村民。
为啥叫“张铁坑”?有干劲、不服输!多次返乡创业失败,且屡败屡战。
“以前我就像一个创业的‘坑’,没成功过。”张晓权笑着说乡亲们送的外号十分“贴切”,自己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年轻时的张晓权一直在外打工,2000年回到家乡发展。那时,张晓权花2万元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给人运砂石,日子过得还不错,手头也有余钱。
2005年,张晓权运沙生意逐渐惨淡,打算发展农业,但是发展什么,全凭“拍脑袋”。
“去菜市场买菜,发现生姜很贵,我一拍脑子就决定种生姜。”张晓权说,当时东拼西凑投入7万余元,种植生姜40多亩。
第一年,张晓权种植的生姜卖上了好价钱,光利润就有4万多元。可因为不懂生姜对土壤养分需求较高,要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种植,张晓权第二年种植的生姜颗粒无收,赔光了老本。
为了填补亏损的窟窿,张晓权到浙江打工两三年还债。
种生姜失败,张晓权归咎于不懂技术。在浙江打工期间,张晓权发现当地的水蜜桃十分俏市,特地到水蜜桃种植基地学习技术。
2010年,学有所成的张晓权揣着攒下的6万元钱,信心满满地再次回乡创业,种下3000多株水蜜桃。
当时,稳坪镇正在动员村民聚力发展花椒产业,由镇村的党员干部上门为农户讲解产业前景,并带头种植。张晓权认为不如水蜜桃有搞头,拒绝了这份好意。
2012年,张晓权的水蜜桃挂果,却成为了“甜蜜的烦恼”。他千算万算,唯独忽略家乡人只喜欢吃脆桃这个细节,水蜜桃这样的软桃根本打不开本地市场。
眼看桃子全都要烂地里,稳坪镇党员干部纷纷发动人脉关系联系各地商家,但是由于水蜜桃不耐运输,最终入不敷出,张晓权又创业失败了。
反观稳坪镇主打的花椒产业,两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不少种植户已经赚了“第一桶金”。
“思来想去,不能蛮干。想向当初上门镇村干部们请教,可又觉得挂不住面子。”张晓权说,正在左右为难怎么开口时,大伙再次上门为他支招。
稳坪镇四面环山,每个季节山上都有鲜花绽放,结合张晓权实际条件,村两委为他量身定制了养蜂产业发展路子。
2013年,张晓权又踏上创业之路,与以往不同,他不再是“独斗”,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时常到他养蜂场了解情况,出谋划策。
当时干部们也不懂怎么养蜂,遇到问题都是靠翻阅书籍和向县农业技术员、养蜂的老人请教,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养蜂“专家”,一般问题都手拿把掐。
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张晓权的养蜂场成为德江县的蜂蜜生产示范场,蜂箱从原本的几箱发展到如今的百箱,年产量达1200余斤,年产值突破15万元,加上种植的50亩耙耙柑,张晓权现在年收入有近30万元。
“我要像当初帮助我的党员干部们一样,帮助更多的人致富。”过上好日子的张晓权除了无偿为他人提供技术服务,还以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为社区10余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
“有干劲,知感恩,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张晓权这样有韧劲的人。”稳坪镇党委书记朱俊卿说。
2021年,张晓权用实际行动得到大家的认可,被选举为德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实现了从“创业失败专业户”到乡村全面振兴带头人的华丽转身。
“大家都改口叫我‘张代表’了。”张晓权说,只要找对路子,黄土也能变成金,“张铁坑”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要团结大家奋力过上甜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