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假期守岗位 建设正酣刷新进度条

以毫米级精度构筑盘兴高铁“神经系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

时下,盘州至兴义高速铁路(简称盘兴高铁)建设如火如荼,300余名来自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的建设者在盘兴高铁建设现场,编织着现代交通的“神经网络”。

作为我省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的最后一个项目,盘兴高铁全长98公里,桥隧比超90%,是目前贵州高铁中桥隧比例最高的线路。该项目建成通车后,黔西南州将进一步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并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承担着全线电力牵引、隧道照明等核心系统的建设重任,正以毫米级精度构筑这条智能高铁的“神经系统”。

“‘五一’期间,全线8座电力核心设备房屋正同步推进,关键工序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将为线路上所有的电力变电设备建造属于它们的‘家’。”房建专业技术负责人钱春林介绍。

施工现场,已完成主体结构的房屋内,正在进行内部的装饰装修及附属工程施工。“注意电缆盘转速,防止打扭。”在保田至兴义南区间,轨道车缓缓前行,电力专业工程师蔡军军手持对讲机,紧盯电缆敷设轨迹。36条公里高压电缆需穿越隧道、跨越路基,施工团队采用“轨道车牵引+人工辅助”的方式,在狭窄的施工作业面内精准铺设。

节日期间,26台配电所设备“零损伤、零返工”为区间贯通线、站场送电打下坚实基础。“在‘五一’期间,我们还在盘州至保田区间隧道进行低压电缆敷设及相关照明设施安装,在保田站10千伏外电源线路处开挖电杆基坑30个,组立电杆26根,助力下一步保田10千伏配电所受电节点顺利完成。”蔡军军介绍,电力系统专业作为全线的能量中枢,是线路的“供血系统”,承担着全线接触网供电、通信信号、调度指挥、车站设施、隧道照明等所有用电设备的能源供给。

“仔细核对杆号,注意测量仪方向。”在盘州至保田区间,接触网专业工程师李锦德手拿记录本,在轨道上认真指导现场工人进行接触网测量。据介绍,“五一”期间,在全线组立接触网支柱100根,隧道吊柱安装200根,接触网放线距离达30公里,完成腕臂数据测量1000组,吊弦数据测量1500组。

“接触网作为列车获取电力的直接来源,如同线路的‘生命线’,为车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做到测精控微,确保列车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李锦德介绍,“我们按照‘样板引路、示范引领’的思路,对5067处腕臂使用专业计算软件精准预配。提高接触网吊柱及腕臂安装精度,推动触网安装调整一步到位,减少精调工作量,为下一步接触网静态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施工现场还有一位“绿马甲”格外显眼,他是盘兴高铁强电工程项目安质部部长冉维强。“开始操作前,一定要检查并确认安全带穿戴完整,脚扣佩戴正确,挂好安全绳……”冉维强一遍遍提醒着工人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越是关键时刻,我们越是不能放松安全质量的监管。”冉维强对记者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我们是所有专业的‘免疫系统’,时刻防范危险入侵。”目前,项目部推动“人防”向“技防+制防”升级,打造“安全夜校+实景培训+应急演练”三维课堂,为项目高质量建设筑牢“防火墙”。

据了解,盘兴高铁强电工程自去年8月开工建设,项目团队以无轨精准测量技术和接触网腕臂、吊弦计算软件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工程建设,通过数据分析让施工过程清晰可视化,不仅有效提升施工质量,还大幅缩短工期。

--> 2025-05-08 假期守岗位 建设正酣刷新进度条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1724.html 1 以毫米级精度构筑盘兴高铁“神经系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