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
“刘师傅,又在检查水呀!这大清早的多休息一下嘛。”
“老刘,那边水管破了,快去看看哟……”
在黔南州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白龙井村民组,每天能见到一个身影:穿着运动鞋、挎着工具包,快速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只为让村民们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这就是已60多岁,却依然精神抖擞的管水员刘玉军。
“水管热熔机、水管烫头、水表扳手、手电筒……”5月6日,刘玉军一如既往地早起。清点完工具后,挎着20多斤重的工具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哪样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带足‘武器’才能应付各种问题。”
从白龙井人饮供水点的水质检查,到机房水泵、坡顶高位水池的水位查看,最后挨家挨户检查入户水管,一趟巡查需要两三个小时。“刘师傅管水,让人特别放心。管道哪里有损坏,只要一个电话,他马上就到位给我们修好,我们这里的水从来没断过。”村民李国华笑着说。
“5年前,村里请我管水,想着这是为大家服务,在家也没事就答应了。”刘玉军告诉记者,为了把水管好,他还购买了太阳能监控器、控制器等管理设备,在手机上安装了远程操作APP。有时出门在外,也可以在手机上查看高位水池的储水情况。如果水位低了,通过手机操作,设备就开始抽水蓄水,让大家时时刻刻用水都有保障。
“吃水不易,守护更难。”为了实现水源的长效保护,村里将水费缴纳、水源保护、管护维修等形成规章制度,以定额保底、阶梯水价、分类收费、定期公示的形式,让村民们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刘玉军的管水故事,是瓮安县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瓮安县共有农村供水工程493处,服务人口40.72万人。该县通过加强管水员培训、完善水费收缴制度、加大水源宣传保护力度、引导群众参与设施保护等,提高群众水环保意识,实现了水质、水量提质增效,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