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彪
5月2日,记者走进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本寨镇的贵州锦润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冷水鱼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鱼池波光粼粼,鱼儿在池中欢快地游弋。
这个基地养殖了鲟鱼(食用)、大杂鲟鱼(鱼子酱)等品种。“冷水鱼养殖对水质要求极高,要选择水温低、清澈、无污染、溶氧丰富的水源,水温通常在0℃至20℃之间,且要有良好的水流条件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镇宁生态环境正好满足。”贵州锦润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向林说。
说话间,10余名工人穿着防水服,在一个个标准化养鱼池中捞鱼、称重、装箱、增氧……随后,一箱箱鲟鱼被抬上运输车。
10余公里外的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冷水鱼养殖基地里,向林的两个哥哥向俊思和向志,也带着工人在基地里忙碌。
兄弟三人是四川省资阳市人,冷水鱼养殖是他们进行产业转型的新起点。
1991年到2008年,向家三兄弟先后辗转四川省眉山市、贵州省黔西南州等地发展鱼类养殖产业,但因各种原因,发展比较缓慢。
“2008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三兄弟来到镇宁,发现这里的水质、水温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养殖鲟鱼。”向林说,当时跑遍广西、云南等地,最终选择在镇宁发展冷水鱼养殖。
2011年,在安顺市农业部门帮助下,向家三兄弟的首个冷水鱼养殖基地在江龙镇建成投产。
2012年,他们养殖的第一批鲟鱼上市。依托之前积累的市场渠道,近500吨产品为他们带来100余万元纯利润。随即,向家三兄弟又选择在本寨镇建设养殖基地。2019年,向家三兄弟在简嘎乡建了第三个养殖基地。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如何提升养殖技术、拓展市场?成为摆在三兄弟面前的难题。
“要把冷水鱼养殖发展起来,必须不断学习。”向林说,从水质调控到饲料配比,从疾病防治到养殖设施的优化,他们都一一钻研,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渔业博览会,主动与各地经销商、超市、餐饮企业建立联系,努力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凭借着优质产品和诚信经营,他们的冷水鱼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畅销广东、云南等地。
冷水鱼养殖技术提升和市场销路稳定,向家三兄弟想带动更多群众通过生态养鱼致富。
“我们每年都为附近群众进行生态鱼养殖知识培训。如果有意向养殖的村民,我们还会从基地建设、技术支撑、饲养规程及市场搭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向俊思说。
如今,向家三兄弟的冷水鱼产值规模从最初的1000万元发展到6000万元,也让当地群众打开了“靠水吃水”的致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