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曦
4月30日,在安顺经开区幺铺镇十里荷廊的千亩荷塘上空,一架银灰色无人机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筐中的藕种在GPS定位系统引导下,精准落入预先标记的种植点。
田埂上,种植户李秀玲直起腰,望着空中穿梭的“铁家伙”感慨:“干了半辈子农活,没想到种藕也能用上‘空中快递’。”
操作无人机的,是40岁的无人机飞手王强。
“注意高度,保持2米,速度控制在每秒3米。”他一边默念操作要领,一边操控着无人机沿规划好的航线飞行。随着舱门缓缓打开,一筐筐藕种均匀地落入泥层中,惊起几只白鹭掠过水面。
“过去人工搬运藕种,两人一天最多搬两亩地,现在一架无人机半天就能干完。”安顺经开区人和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广福蹲在田边,用卷尺测量刚种下的藕种间距,“你看这行距株距,误差不超过5厘米,比人工摆得还整齐。”今年是十里荷廊种植莲藕的第八年,首次引入载重40公斤运输无人机,让种植效率提升3倍以上。
科技带来的改变不止于效率。在藕种落入泥层的瞬间,隐藏在田垄间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已开始工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有机质含量等数据,并通过5G网络传输至智慧农业管理平台。
“系统会根据数据自动生成种植建议,比如是否需要追肥、调节水位。”车广福掏出手机,看着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监测数据说道:“现在种藕,靠的不是经验,是‘数据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