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旺生物深耕食用菌产业,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从车间到舌尖的新“蘑”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杰

4月27日清晨6点,晨雾还未散尽,位于遵义市道真自治县上玉工业园区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已是一片繁忙。

智能机械臂在无菌车间精准抓取菌包,传送带将成熟的鹿茸菇送往分拣线。而千里之外粤港澳大湾区的火锅店里,新鲜虫草花正在沸腾的汤底舒展身姿。

在这条横跨山海的产业链上,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工业思维重构传统农业产业,用科技与创新书写着产业发展的新答卷。

在这家公司的杏鲍菇车间,每200平方米就生长着5万棒杏鲍菇,立体式的菇架让空间利用率提升了几十倍。这里日产150多吨杏鲍菇,相当于同等面积传统大棚种植产出量的几十倍,国内市场每15斤杏鲍菇就有1斤产自这里。

“通过物联网实时调控温湿度、光照和氧气,菌菇生长周期从21天缩短至18天。”该公司生产总监胡攀龙指着智能控制系统,向记者介绍。

自2018年投产以来,该公司通过不断优化菌棒配方和栽培工艺,实现了降本增效。“我们从2018年1棒产出菌菇0.8斤增加到现在的1.35斤,菌包成本则从2.2元降低到1.8元,育菇时间从21天变为18天。”胡攀龙说。

降本增效的背后是强大的科研团队,该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组建了近50人的科研团队,长期与中国食用菌协会、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将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科研。

目前,该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39项。眼下,公司的科研团队正在开展虫草花的试生产。

经过3年300多次实验,前不久科研团队解决了虫草花菌种易突变、退化的问题,公司建成日产过百吨、国内最大的单体工厂化生产线。

2023年,该公司获得贵州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产能。在基金的支持下,公司建设了二厂区,采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工厂,实行全程智能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通过物联网系统,可实时调控温度、湿度、光照、氧气,模仿原始森林环境让菌菇更好地生长,让种植菌菇不再靠天吃饭。

拌料、装瓶、灭菌、接种、栽培、采收、分拣、出库……在该公司二厂生产车间里,自动制包机生产线马力全开、加速运转、片刻不停,从上料、拌料到装袋,再到成型的菌包,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在这里,每天都会有200多吨鹿茸菇销往重庆、成都、珠海等地市场。

凌晨5点的物流中心,满载鹿茸菇的冷链车驶向重庆。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范学茂打开手机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川渝六成鲜菇市场份额数据。瞄准成渝市场,产品或直供火锅店、商超,或制成菇脆、肉酱等产品。

目前,该公司总投资4.45亿元的新项目正加紧建设,预计2025年9月投入试生产。届时,日产鹿茸菇预计将达300多吨、虫草花将达100多吨、杏鲍菇将达150多吨,公司年产值将冲刺10亿元。董事长张和贵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仅要建工厂,更要打造国家级食用菌产业集群——从菌种研发到精深加工,从数字农业到全球销售,让黔北山区的‘小蘑菇’长成千亿级产业。”

夜幕下,工厂的LED灯光照亮菌房,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播下菌种……科技赋能,描绘着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 2025-05-05 贵旺生物深耕食用菌产业,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1490.html 1 从车间到舌尖的新“蘑”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