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冬时节,茅台镇渐染寒意之际,茅台勾贮车间王小静所带领的团队,携最新研究成果,抵达热带国度斯里兰卡科伦坡。
王小静组织的进击QC小组,成功降低了新酒入库时PE过滤袋使用量。
2024年11月,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在科伦坡举行。来自中国酒都的这支QC团队,凭借这一项目斩获金奖。
PE过滤袋,是酒水饮料生产中常使用的一种过滤材料。在茅台酒厂,制酒车间生产的酒液从酒醅蒸馏出来时,会携带少量的杂质,需要以PE过滤袋精密过滤至酒体清澈、无杂质后,方能进入酒库贮存。
随着产量上浮,PE过滤袋的使用量随之增加,拉高生产成本的同时,使用方法也拉低了生产效率。
原来的PE过滤袋,类似一个“网兜”。接酒时,将“网兜”套在陶坛上,过酒留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常遇到袋内滤渣清理困难,而且厚厚的“网兜”袋口缝合处容易开裂。
为推进绿色生产、实现降本增效,车间提出了一个实际需求:在不影响酒液过滤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过滤袋用量,提升工作效率。
在王小静负责管理的勾贮五片区,她与张贵红等从事勾贮相关工作的同事,组建成进击QC小组,针对减少PE过滤袋使用这一课题展开创新研究。
历经一年,进击QC小组研发出“升级版”的过滤设备。该设备操作便捷,只需将过滤网装入防尘瓶内,再将过滤设备安装在手推车上,便具备了可移动性。
2024年,经茅台质量部严格检测后,该过滤器在勾贮五片区进行小范围测试使用。测试结果令人惊喜——每轮次酒生产所需的PE过滤袋数量降低了40个。
谈及未来规划,王小静表示,目前团队研发的成果若要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仍需进行诸多改进,小组成员正在持续优化相关设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拿下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王小静将其归功于小组成员的多样化能力:张贵红从制曲岗位成长起来,负责申报撰写成果报告;陈贞旭拥有制酒工作经验,负责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彭虎飞从事制酒工作6年、贮存管理工作19年,负责制作和维护创新工具……而统筹团队的王小静,在制曲岗位工作过6年,从事贮存管理工作17年。
今年是王小静加入茅台的第23年。她仍记得,23年前进入制曲车间时,扑面而来的高温和漫天飞舞的曲蚊,至今她仍感慨,“一线生产的艰辛远超想象”。
在制曲车间工作六年后,王小静调任至勾贮车间,与一群满怀匠心的年轻人相聚,成立进击QC小组。
进击QC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个QC课题——“提高贮酒陶坛的一次扎坛达标率”项目,便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中荣获金奖。近年来,在王小静的引领下,勾贮五片区全体员工持续创新,先后荣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