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闵建华
时下,百里杜鹃迎来八方游客。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桥头社区,一家名为“大锅堂柴火鸡”的农家乐生意火爆。
“老板,做6个人的柴火鸡。”
“好的,您先坐,马上收了这桌就开炒。”
老板司伟一边招呼客人,一边麻利地收拾完上一批客人刚就餐的桌子,随即下厨炒鸡。炉子里,木柴燃起的火焰烧得铁锅“沙沙”作响。
花草芬芳的小院人来人往,锅里飘出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4个炉灶周围坐满客人,部分等餐的客人饶有兴致地围到司伟炒鸡的灶台前,“我们也来学习一下。”
“这时节客人多,一到就餐时间都是坐满的,有时候不提前打电话还订不到餐。”司伟说,有些回头客还会提前两天就订餐。他和妻子每天都是早上6点左右就起来忙活,中午招呼完客人也不休息,要立即准备晚餐食材。
今年34岁的司伟,已在家乡当了7年的老板。随着“大锅堂柴火鸡”生意日渐红火,进一步坚定了他在老家谋发展的信心。在此之前,他没想过要回乡发展。
2008年6月,司伟在初中毕业后,便踏着泥泞的山路走出桥头社区,坐上中巴车外出谋生。
他到水城一家餐馆学了两年厨艺,后来又到贵阳当了3年协警。随后,他和很多人一样“北漂”,到北京搞烧烤、跑龙套,到苏州一家公司做厨师。尽管远离故土奔波劳碌,但想着能多赚些钱,他便也习惯了。
然而,2018年带着女朋友回乡看杜鹃花,所看到的场景、听到的事,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虽然外出后几乎每年都回家,但感觉那一年变化特别大。旅游公路修进村子,我看到景区周边的农家乐、民宿一下子多了起来,生意很不错。听说我们村有人开了餐馆,我也想试试。”司伟回忆说。
说干就干,他拿出多年积蓄,把自家住房装修成餐馆,“大锅堂柴火鸡”总算开门营业了。然而,刚起步的生意并不理想,一年到头入不敷出,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继续做下去。
“司老板,不要焦急,生意慢慢就好了。”正当他为生意发愁时,鹏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干部主动上门走访,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向他分析当地旅游发展的形势,并积极为其争取政策支持的创业补贴,推荐旅行团到他家订餐,又点燃了他内心希望的火种。
也就是2018年,百里杜鹃避暑旅游火爆出圈。从杜鹃花季一直到秋天,游客络绎不绝,民宿和农家乐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随后的每一年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看这势头,司伟心头一乐,“这生意,稳了!”
“是党委、政府的支持鼓励给了我信心。”司伟说,他还针对川、粤、沪等地游客设计了不同口味的柴火鸡和配菜,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农家乐年营业额突破60万元。
如今的桥头社区,已成为百里杜鹃旅游村寨中的“龙头”。社区有民宿、农家乐30多家,床位800多个,餐位2000余个,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每年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家乡的发展面貌,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司伟笑着说。
【记者手记】
司伟回乡的故事,是近年来贵州千千万万返乡创业者的生动缩影。
当年因为家乡贫困而外出谋生,如今返乡创业苦尽甘来,不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还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司老板”们的人生轨迹,不仅是自己的经历,还折射出贵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步伐。
从泥泞山路到“小康路”进村入户,从破旧老屋到青瓦白墙的和美乡村,从“蹲在家里难拔穷根”到回乡创业大有可为……如今的贵州,绿水青山欣欣向荣,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司老板”在家乡的热土上成就出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