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凌
从初创期中小企业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企业规模,再到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往往需要历经多个重要阶段。
贵州以“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全周期培育机制为抓手,构建起科技型企业梯次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政策赋能、平台搭建、服务升级,推动科技型企业集群式发展,为初创企业快速孵化、规上企业提质增效、领军企业引领发展,构建起企业成长“全链条”支持体系。
“微成长”:激活创新源头
在贵阳国家高新区贵州科学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内,许多怀揣科技梦想的创业团队在这里开启征程。作为“微成长”的核心载体,孵化器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初创团队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大,因此我们在入驻前期就会组织专家论证会,对项目技术、财务、市场进行全方位评估。”贵州科学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双创运营事业部负责人温权波介绍,入驻后,孵化器通过创业导师辅导、博士服务团技术支持、“拨投结合”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企业跨越“死亡谷”。
今年1月,李文鑫带着项目团队入驻孵化器,成立了贵阳航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专注于航空工装专用高精度车、铣、磨复合机床的研发,旨在替代现有价格高昂、进口周期长且受管制严格的国外产品。李文鑫表示:“孵化器的种子风险投资模式和天使投资合作模式,为项目投入10万元的研发资金。该资金实报实销,研发成功后,科学城按照投入的资金利息折算公司股份,解决了我们的经费难题。”
此外,孵化器还为团队提供方案修改完善、公寓住宿、办公室、试验厂房、餐饮及项目启动资金配套等支持,让创业团队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工作。
“小升规”:推动质效跃升
位于贵阳高新区高端制造产业园的贵州东汇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其智能化生产车间内,70余台数控机床正高速运转。这家企业仅用一年时间,便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并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司董事长何彩梅表示,在政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创新券”等政策激励下,企业不断进行科研攻坚。东汇精密持续在精密零部件加工领域深耕,现已具备精密减速器、小模数薄壁柔性齿轮、复杂薄壁壳体、非标设备等产品的工艺,实现精密加工及试验验证能力。
在精密零部件加工区域,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数控机床,精准地对原材料进行切削、打磨,确保加工出的零部件尺寸精准。
为了满足发展需求,东汇精密计划投资3.5亿元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一期项目现已建成,有望今年4月底投产运行,届时新增两条生产线和50余台高端设备,预计3年内总产能达3亿元。
“高变强”:培育领军力量
在安顺市贵州国塑科技管业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截内径1.6米的六棱结构壁管正在接受压力测试。这家传统建材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不仅将磷石膏利用率提升至56.6%,更主导制定了6项国家与行业标准。
“我们建立‘研发中心+生产线’双轮驱动模式,每年投入5%营收用于技术攻关。”公司董事长郭宗智带领企业与贵州大学共建的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已孵化出12项发明专利,其中“磷石膏增强塑料管道”技术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
这种创新实力使贵州国塑成为行业标杆。其研发的智能管网系统已应用于贵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产品覆盖全国15个省市。
“公司累计投入超3亿元用于研发,获44项发明专利。”郭宗智介绍,今年,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贵州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研发中心、贵州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联合起草地方标准,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公司研发的“磷石膏增强管道”“H-CPVC耐高温排污管”等项目入围国家级科技赛事。
目前,公司拥有2个生产基地,正在推进智慧管网、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体系不仅是企业成长的“路线图”,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贵州持续优化创新生态,针对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破解企业生命周期痛点,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企业创新基因。去年,贵州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报备高新技术企业401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497家。同时,大力扶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引导各类金融资源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数据显示,去年贵州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排全国第12位。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推动工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