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鑫 任旭 孙鹏祥
3月底,春分过后,赤水河谷的红缨子高粱正在播种;茅台酒厂,三轮次酒已经开烤,进入最重要的“大回酒”环节。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山率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正式拉开茅台集团2025年高校引才工作序幕。
2025年,茅台集团计划定向校招(含高层次人才)134人,涵盖集团、股份及旗下子(分)公司70余个岗位。岗位需求专业主要涉及经济、法学、化学、生物、食品、环境、计算机、机械、工商管理等9个一级学科。
茅台集团将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及各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毕业生数据,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3所高校开展现场引才工作;并通过进一步优化引才招聘条件设置,依托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优势,推动茅台人才梯队建设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每到一校,前来咨询、交流的学子络绎不绝。
“我是云南人,家里长辈特别喜欢茅台酒,这种喜欢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茅台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一直都是我的求职目标之一。”
“作为应届毕业生,我非常关心入职后的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与茅台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我更加笃定了加入茅台的信心和决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茅台的人性化服务,去年从北京去贵阳参加茅台的面试,茅台不仅提供大量的帮助,还在面试过程中,始终耐心地与我沟通,让我感受到茅台对人才的尊重和关怀。”
“我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茅台在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上的投入与成果让我十分钦佩,期待能运用专业知识,助力茅台的可持续发展。”
“我正在研究的方向是白酒的风味化学,同时也是一名茅台酒的收藏爱好者。茅台复杂而独特的风味成分研究空间巨大,这背后蕴含着无数科学奥秘,让我非常感兴趣。”
茅台集团每一次招聘求才,都能掀起一波关注热潮。无数求职者向往茅台,也有无数人疑惑: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茅台。
答案正如高山所说:“茅台是一片充满传奇的、正在升腾的创新热土,未来将有超预期的成长速度。”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者,茅台不仅在传统酿造工艺上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逐步拓展业务边界,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型集团。茅台还拥有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多个战略合作网络及资源平台。
一直以来,茅台集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动力”。
有太多温暖的故事,能印证茅台集团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刘亚曦做了个从上海去茅台的决定。因为茅台给了她一个承诺。
彼时刘亚曦开展的研究,需要一个大气污染物的复合观测站辅助,仅购入挥发性有机物的观测仪器就需200多万元。但茅台方的回复是:只要科研人才落地,观测站可以建。
事实证明,刘亚曦的决定是正确的。短短5年里,她已主持了多项国家、省级、市级科研项目,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发明专利3项,并入选贵州省第七批“千”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正如一粒红缨子种子,要移栽,要给予充沛的降水才能孕育出颗粒坚实、饱满均匀、粒小皮厚的高粱果实,方能经得起日后多轮次翻烤和蒸煮的考验,酿出万千风味。
优秀人才如种子,需要给予成长平台,墩苗育树。近年来,茅台集团以“人才强企”战略为引领,出台了关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的多项制度,搭建了包含管理、职能、技术、技能、营销等5大职类30个序列的成长云梯,并通过完善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保障,已吸引400余名博硕英才扎根茅台。
今天的茅台,汇聚了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在酿造工艺上,王刚、彭朝等匠人秉持传统技艺,确保茅台酒的经典品质始终如一;技术领域,涂佑能、杨帆等专家在原料研究、微生物科技及风味安全上不断突破,引领行业创新;管理团队以改革攻坚的魄力,推动企业治理现代化;而锐意进取的营销团队,则持续开拓市场新局。这些人才如同茅台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驱动着这一民族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