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浙大西迁

一段动荡岁月中的守望相助

竺可桢在湄潭主持学术会议。(资料图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3月7日,在遵义市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内,举行了竺可桢校长诞辰135周年纪念活动暨珍贵影像档案捐赠仪式。一段尘封66年的竺可桢校长音视频资料首次公开亮相,引出一段令人感怀的往事。这段历史,是湄潭县与浙江大学的共同记忆,也是黔浙两地深厚情谊的见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地处东部沦陷区的浙江大学师生在著名地理气象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率领下,毅然举校西迁办学。与此同时,为躲避战火,素有“江南藏书第一楼”之称的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也踏上了西迁的征程。

这场“文军长征”历经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余公里,最终于1940年初定址遵义、湄潭等地,并在此办学7年。这一时期,浙大大师云集,杰出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在浙大西迁至湄潭工作学习过的院士达50多位。被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定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誉为“东方的剑桥”,成为新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大学。

浙大西迁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1937年9月起,浙大经由浙皖交界的西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北部的宜山等地,辗转多地到达贵州。1940年,浙大一年级在贵阳青岩开课,青岩成为浙大在贵州最早的办学地。最终,浙大选择了湄潭,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湄潭人民对浙大的帮助,浙大视为雪中送炭。当时的湄潭人口稀少,资源匮乏,但当地百姓却腾让出最好的房子,供给鱼米,支持浙大师生办学。这种无私的帮助,为浙大提供了稳定的教学环境,使其能够在这里扎根、成长、开花、结果。

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记忆里就有湄江河边的茶馆。茶香氤氲中,这位后来的物理学大师,一心沉浸在物理学的世界里。他回忆说:“我在浙大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物理实验是在破庙里做的。白天到茶馆看书、做习题,泡上一杯茶,目的是买一个座位,看一天书,茶馆再闹也不管。”

湄潭人民给予浙大师生提供一方僻静之地潜心钻研,浙大师生的到来,也为这座闭塞的小城带来了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将其实验学校与湄潭中学合并办学,建立浙大附中,提高了当地教学水平。同时,浙大还创办了黔北地区最早的一所实用职业技术学校,为湄潭茶业和其他农业生产的发展添砖加瓦。在浙大科研成果的熏陶下,湄潭成为著名的“黔北粮仓”“西南茶城”。

时光荏苒,烽火岁月早已远去,两地间的情谊却只增不减。所有经历过西迁的浙大人,始终将湄潭视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甚至浙大教授在湄潭出生的后代中,不少姓名中都嵌有“湄”字。2008年起,浙大开始在湄潭成立支教点,每年到湄潭支教。而湄潭人也心念浙大,1997年浙大的百年校庆时,湄潭老百姓开着几辆卡车将稻米、茶叶和包谷酒送到浙江大学,表达了他们对浙大的感激之情。

跨越80余载的风雨沧桑,湄潭与浙江大学的情谊,宛如一条悠长而清澈的河流,潺潺流淌。地校心手相连,在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继续奏响黔浙两地情谊的深情乐章。

--> 2025-04-25 浙大西迁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0818.html 1 一段动荡岁月中的守望相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