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来,遵义市凤冈县上演了一场“人才强基、健康惠民”的深度变革。该县卫健系统干部职工交出亮眼答卷: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示范县、全国优秀县域胸痛中心、省级健康县……
人才“活水”激活发展引擎
走进凤冈县人民医院的“名医工作室”,省级专家正通过远程系统指导基层诊疗。这是凤冈县以人才破局的缩影。四年前,当地卫健系统面临人才断层、结构失衡的困境——大专以下学历占比超半数,高级职称不足百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打破‘坛坛罐罐’。”凤冈县卫健系统以“破冰”姿态重构生态:推行“党管人才+需求导向”双轮驱动,既打破职称评审“论资排辈”,又建立“临床能力+科研贡献+患者口碑”三维考核。数据见证蜕变:大学以上学历占比跃升至92%,职称评定占比达77.63%,高级职称人数从96人增至261人。
引才策略同样“精准滴灌”。与浙江杭州、广东珠海等地医院建立“定向委培”机制,每年输送骨干进修;创新村医编制岗,4年半招聘67名本土村医,让“健康守门人”扎根基层。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更成为“蓄水池”,4年半来累计招才引才643人,为乡村医疗网底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选苗育苗”机制,青年骨干在学历提升、轮岗锻炼中快速成长,36名年轻干部走上管理岗位,57人实现职级跃升,人才“源头活水”持续激活卫健事业发展动能。
“以前想留人才靠‘感情牌’,现在靠‘生态链’。”凤冈县中医院院长说,从名医工作室到科研基金,从学历提升补贴到“首席专家”年薪制,一套“引育管用”组合拳,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大、留得住”。
资源下沉织密健康网络
人才“强磁场”带来的,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精准下沉。在凤冈县琊川镇卫生院,村民王大爷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半小时内拿到凤冈县医院专家的诊断。这得益于凤冈县构建的县域医共体——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财物统一管理,79个县级重点专科与62个特色科室实现技术共享。
改革数据更具说服力:药品耗材带量采购让人均住院费用下降279.34元,降幅4.7%;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县域全覆盖,高危妊娠转诊时间缩短60%;“掌上智慧医院”上线后,门诊预约率超85%,夜间门诊接诊量月月上升。
公共卫生领域同样亮点频现。疾控体系改革后,监督员网格化巡查覆盖全县,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92%;35种大病专项救治“一人一策”,乡村振兴监测对象签约救治4.27万人,“三类户”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民生答卷书写幸福温度
“现在看病不用跑远路,中医调理还能刷医保。”凤冈县天桥镇村民李阿姨在村卫生室体验针灸治疗。凤冈县将中医药服务融入基层网底,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村医中医药技能培训率100%,让“简验便廉”的传统医学惠及千家万户。
“一老一小”服务同样可圈可点。凤冈县妇幼保健院开设“三孩生育礼包”,从产检到育儿都有绿色通道;敬老院里,“医养结合”模式让老人享受“床头问诊、床边康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项目扩至12项,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达98%。
山野间,14辆“蒲公英流动医院”正编织移动健康网。车载心电图机、除颤仪、制氧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临床、护理、公卫、医技人员组成“铁四角”团队。“以前赶集才能看病,现在医生直接到田坎边。”留守老人李大爷攥着刚测完的血压单说。
药价挤水分让群众得实惠。通过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动态调整价格,落实分级诊治,人均住院费用下降279.34元,患者费用负担降低4.7%。
乡村医生也端起“绩效新饭碗”——服务人次、群众评分直接挂钩收入。数据显示,凤冈县乡级分院已落地119项新技术——从中医康复理疗到微创缝合术,门诊量同比激增58%;收入账本更直观反映变化:2024年村医年均收入突破6万元,较改革前增长40%。
项目建设更成为发展助推器。4.49亿元投入撬动10个医疗基建项目:县域医疗次中心覆盖偏远乡镇,智慧医疗平台联通城乡村三级基层机构……曾经的看病难正化作指尖轻点的“云诊疗”。这些扎根大地的健康变革,让医改红利像春风化雨,浸润着凤冈的每一寸土地。
改革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卫生乡村一体化,入选国家医改典型案例;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连续先后两年列入全国典型案例、优秀案例,并在省市推广;凤冈县人民医院跻身“千县工程”,贵州省健康县、贵州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等……凤冈县的探索为何能频频“出圈”?
“关键在‘破’与‘立’。”遵义市凤冈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袁沁说,破的是体制机制壁垒,立的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从人才生态重构到资源全域统筹,从医疗服务提质到健康治理创新,每一步都踩准群众需求的“鼓点”。
如今,行走在凤冈县的村村落落,标准化村卫生室里坐诊的大学生村医、中医馆飘出的药香、智慧医疗设备闪烁的屏幕,共同勾勒出一幅“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健康图景。而这,正是凤冈厚植人才沃土、深耕健康民生的最好注脚。
(汤莉 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