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王维维
春和景明,位于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的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恒温室里,红托竹荪正悄然生长。公司营销宣传部部长柏家和告诉记者:“我们联合贵州省农科院和贵州大学,培育出‘红托竹荪液体菌种’,让公司成为省内3家掌握红托竹荪成熟培育技术的公司之一,今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
采用“液体菌种”技术后,菌子的萌发点多、菌龄短、菌包活力好,红托竹荪的生长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0个月左右,亩产在900公斤左右,相较于传统方式产量提高了25%左右。
“农业企业要高质量发展,我们关注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菌子的质量、产量、销量。”谈到农业现代化,柏家和一语中的。
除了攻破红托竹荪种源难题,该公司还在生产线上下功夫。在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几乎不见工人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全自动化配料、装袋(瓶)、灭菌、冷却、无菌接种一体机。
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院、贵州大学食用菌研究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理工学院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在菌种选育、栽培基质调配、温湿度精准控制、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红托竹荪的产量与品质显著提升。
有了科技创新的加持,公司的红托竹荪走俏市场。“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公司正在扩建厂房应对新增的订单,预计9月投入使用。”柏家和说。
“一朵菌”承载着科技创新的力量,而在长顺县威远工业园区,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一桶油”则展现出全产业链思维。
该公司投资1.6亿元打造的6条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日产菜籽油10万件。金黄的菜籽油不仅是产品,更串联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公司总经理熊净介绍:“我们聚焦油菜的全产业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提升整个油菜产业链的价值。”
在种植端,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方式,大力发展双低油菜种植12.5万亩,并通过订单保底收购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户种植油菜,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在销售端,线上依托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拓展市场,线下与长顺县多个中小学、营养餐配送中心、机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该公司2024年总产值达1.2亿元,今年有望增至1.6亿元。
同样位于长顺县威远工业园区的贵州黔溯鲜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屠宰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进行分割、包装等,随后将新鲜猪肉运往市场。公司销售总监秦志远说:“公司于2022年2月投产,采用先进的生猪屠宰流水线设备,填补了贵州高标准食品加工产业园的空白,今年产值预计13亿元至15亿元。”
“一朵菌”“一桶油”“一头猪”折射出长顺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长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宗朝介绍,该县以“1+2+N”农业产业体系(以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以生猪和生态家禽为辅助产业)为抓手,系统推进农业结构、农业配套、农业生产、市场销售“四个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顺县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典型样板、贵州省油菜良种繁育基地、贵州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等荣誉。2024年,长顺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7.5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