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看,红色文化带来的镇江村蝶变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这个从小听到大的故事居然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作为黔东南州剑河县柳川镇镇江村的年轻一代,张海怎么也不会想到,小时候睡前常常听爷爷讲的故事,居然会成为村里发展的关键。

5年前,这里还是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普通村落;5年后,因“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美丽村庄。这场蝶变,始于一段跨越90年的红色记忆,成于一场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4月19日,阳光下的镇江村满目苍翠,村民杨玉竹开始在自家田地里种植蔬菜,为夏季旅游高峰期的餐饮需求做好准备。

“一般入夏后,村里的水果陆续成熟,游客就开始多了,加上这几年打造红色美丽村庄,全国各地的研学团也多起来,高峰期一天就有十几桌客人。”杨玉竹说,这样的热闹要在过去,她想都不敢想。

过去,镇江村因毗邻省道,人流往来频繁,村里出产的水果也在周边小有名气,但规模小种植分散让该村的水果产业难成气候。因缺乏支柱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2020年,一个流传在村里的红色故事让这座深山小村迎来转机。“1934年冬,毛泽东同志在黎平通往剑河的途中,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苗族妇女怀抱一个赤身裸体的婴儿瑟瑟发抖,毛泽东同志不顾寒冷,马上脱下身上穿的毛线衣,又吩咐警卫员拿出为他预备的粮食,一并送给这位妇女。”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发讲述,当年村里许多老人都不识字,这段故事没有文字记载,但却通过口口相传,在村中流传了90多年,“小时候就听家中老人讲过,村里家家户户都听过。”

这个故事,也在陈云同志1935年所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得到了印证。

2021年,“毛主席送毛衣”故事被主流媒体发掘报道后,故事的发生地——镇山村也受到广泛关注,源源不断的游客及研学团队涌入村里。2022年,镇江村作为贵州省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色路灯从村头安装至村尾,红色教育基地拔地而起。为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有的将闲置空房流转改造成民宿,有的开起农家乐、小卖部。

“以前干木工,最近几年活少了闲了下来,村里鼓励我开了小卖部,一到旅游高峰期,来店里光顾的游客很多,收入稳定。”61岁的村民万文生说,靠这个小卖部也能给自己赚养老钱了。

“一到旺季,我家备的蔬菜这类食材不够就去邻居家买,大伙有钱一起赚。”村民杨玉竹说。

因为打造红色美丽村庄有了名气,镇江村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民族特色结合,筹办了“秧李节”,游客在参观红色乡村、采摘水果的同时,还能体验苗族踩芦笙、拦门酒等民族文化。

“感觉镇江村的红色文化氛围特别浓厚,民族文化也推广得很好,村民都超级热情,作为一个外地人,着实让我感到很新鲜又有趣。”游客周绍栋说。

目前,随着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秧李、五星枇杷、稻田养鱼、种桑养蚕等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逐渐走向规模化,“剑河稻花鲤”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麻镰秧李”获无公害产品认证。

当家乡发展有了生机,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

“2011年后就在外创业,村里旅游产业红火后,村干部就鼓励我回村发展,如今开了一家劳务建筑公司。”村民张海说,他带领村民参与宜居农房、消防设施、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现在每年都能带动村民务工近200人次,还培养出10多名技术工人。”

据剑河县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镇江村三类户、监测户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020年的8236元增长至2024年的20250元,收入增幅145.87%。镇江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发表示,未来的镇江村将继续在深挖红色文化、发展绿色生态、推广民族特色等方面深耕,让“红色引擎”持续赋能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 2025-04-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0680.html 1 看,红色文化带来的镇江村蝶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