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文明新风扑面来

(上接第一版)

移风易俗,既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也离不开柔性的宣传引导。

在黔东南州凯里市,苗家阿妹用清脆的苗语快板敲响婚俗改革的节奏,侗寨歌师将“喜事新办”融入悠扬的侗族大歌,绣娘们飞针走线,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绣进绚丽多彩的苗绣里。每逢“芦笙节”盛会、“鼓藏节”祭祀等民族节日,村里都会用带着乡音的习俗和民族艺术,展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理念,传递新时代的新风尚。

在贵阳市乌当区,“无高价彩礼、无奢华酒席、无低俗婚闹”的“三无婚礼”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心仪选择。此前,王岗村村民花兴川因“吃酒”负担沉重而烦闷。如今,在农村“五治”工作的成果下,他重展笑颜。去年,他响应村“两委”号召,将自家闲置农房改造为“庖汤”农家乐,接待了3000多名游客,获利10余万元。

曾经用于攀比彩礼的晒谷场,摇身变成“文明积分超市”;过去摆满酒坛的堂屋,如今开设了农家书屋;省下的“面子钱”,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里子金”。各地积极创新形式,搭建起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明实践新平台。

榜样引领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党员方秋林在其母亲去世后,主动向村委会报备,并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帮助下,按照“丧事最多办三天、礼金最多收50元、酒席最多办15桌”的标准办理丧事。“老方家是全村第一个简办丧事的,他都带头了,我们也要跟上。”村里的人纷纷对方秋林家竖起了大拇指。

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各地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铜仁市万山区将移风易俗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区委书记挂帅,各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文明新风,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婚丧嫁娶观念,带动群众自觉行动、广泛参与、全力支持;安顺市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营造出“以文化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如今村里形成了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气,也不会因婚丧嫁娶、高价彩礼闹不愉快,伤了和气。”安顺市七眼桥镇本寨村村民黄庆平说。

“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将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文明新风在贵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5万个,44个县(市、区)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合署办公。

--> 2025-04-2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0415.html 1 [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文明新风扑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