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亩产值30万元,一颗冰球子种出一条致富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一场春雨过后,遵义市桐梓县茅石镇团结村天气放晴,43岁的村民刘均端着刚挖出的冰球子,拇指粗的根茎沾着湿润泥土,“这筐能顶半月工资哩!”

5年前,他在巡山时发现野生冰球子,如今靠这种药材带着乡亲们一起闯出一条致富路。

2019年试种时,刘均遭遇当头一棒:移栽成活率仅60%。他蹲在地头琢磨半个月,发现是腐殖土湿度没控好。第二年调整方法后,成活率飙至90%。

“幼苗适应了我们这方水土,就跟娃儿认娘似的。”刘均实行的遮阴栽培法让野生药材成功安家,亩产接近500公斤。

按照市场价,一般品质的250元左右一斤,品质上乘的能卖400元一斤,平均下来,亩产值30万元。一亩地投入七八万,刨去成本净赚20多万元。

去年,刘均把苗种换成种子育苗,成本直降三成。“球茎当药材卖更划算,种子育苗还能分给大伙儿。”如今他家的育苗基地每天十来人在起垄、铺菌种、撒腐殖土……

“起垄要平,菌种摆成鸡蛋大小,10厘米放一个。”刘均手把手教村民刘同喜。这位老庄稼汉今年种了3亩,天天跑来基地学技术。

在茅石镇,像刘同喜这样的种植户目前已有26家。胡大娘正在分拣药材:“主根400块一斤,侧根250一斤,分错筐就亏不少。”

茅石镇1100米的海拔和2400毫米的年降水量,恰是冰球子最爱的生长环境。镇政府搭台成立联村公司,70亩种植基地去年量质齐升。云南药商开着货车上门,“这品质在全国都顶呱呱,有多少收多少!”

种植链带出就业链。从育苗到采收,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手。村民老张在基地务工日赚150元,还学会全套技术,“明年自家地里也种两亩。”更让乡亲们踏实的是,按照有机种植标准——不用化肥农药,林下仿野生栽培,药材品质硬气。

二层小楼贴着亮瓷砖,门前停着新买的SUV,这是刘均的新家。但他更在意的是村里新添的20栋楼房。“以前种苞谷刨不出金疙瘩,现在土里真能生钱。”望着漫山遍野的冰球子,这个庄稼汉开始盘算着明年带更多乡亲入伙,把共富链抻得更长些。

--> 2025-04-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0335.html 1 亩产值30万元,一颗冰球子种出一条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