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六盘水市水城区天门村

古村匠人,传承历史文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李佳琪

北盘江大峡谷上游,水城区花戛乡有一个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天门村。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吴王山、鸡冠岭和木耳大岩三座大山呈马蹄形环绕。以前,村民进出,必经吴王山垭口,垭口上下落差数百米,如同天然的咽喉要塞,被当地居民称为“南天门”,天门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布依族吊脚楼群是天门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该村6个自然寨存有吊脚楼138栋。参天古树也是天门村的一个看点,挂牌保护古树有34棵。“这些年,在传统村落保护上,我们累计投入了上千万元,修缮了133栋吊脚楼,修建了布依习俗陈列馆,并以水、电、路、讯、房为抓手,做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天门村党支部书记杨云获介绍,此外,天门村人还保留着刺绣、织布、牛耕等生产生活方式,这些传统的民俗加上原生态的村落风貌,成为了当地保护传统村落、促进旅游协同发展的着力点。

在布依族习俗中,唢呐,是婚丧嫁娶等场合不可或缺的乐器。小寨组村民王仕洪是祖传技艺——水城布依族唢呐制作的传承者。此前,家里的这门手艺“掌握”在他的四叔王华朝手里。王华朝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乐器制作技艺(水城布依族唢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十几岁起,王仕洪就跟着王华朝断断续续学习唢呐制作,虽不擅吹奏,却也是调音的一把好手。2021年,在浙江打工的他接到四叔电话,让他抓紧回家,说“家里传了这么多年的手艺不能断”。

布依人离不开唢呐。传承的重担落在了王仕洪肩头:“四叔总说,唢呐制作是精细活,急不得。”

制作唢呐最重要和最难的就是调音,经常要花上好几天反复调试,吹口角度差半毫或音孔位置偏一丝,音色便天差地别。有时做了四五支,才能挑出一对音质严丝合缝的。

这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技艺,凝聚着王仕洪家族多代人传承积累的智慧。如今,他也像他的祖辈那样,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下着笨功夫,一点点把制作唢呐的基本操作反复练习、做到极致。

如今,像王仕洪这样的老手艺传承者也纳入了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比如村民制作的唢呐、布依族刺绣和蜡染、布依铜鼓等,我们都在收集整理,并放进习俗馆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天门村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杨云获说。

离开天门村时,夕阳快没入山脊。远山、古树、梯田,和那一栋栋古朴的吊脚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在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里,总有些东西比山石更恒久,比鼓乐更铿锵。

--> 2025-04-18 六盘水市水城区天门村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50270.html 1 古村匠人,传承历史文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