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杨曦
一根用木屑做成的菌棒,加上智慧种植,产量能有多大?
4月9日,在位于安顺经开区的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杨松霖向记者细算了笔账:“单个菌棒的产量可达1.5斤。一个出菇棚内,能放置6500根菌棒。而我们公司,这样的大棚共有300个。”
该公司食用菌全年产量近350万公斤,销售版图横跨国内外,国内覆盖成都、广东等主要市场,在海外销至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亮眼成绩的背后,智慧种植大棚发挥了关键作用。
步入公司的菌菇智慧种植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种植架,上面摆满菌棒。即便当天的采收工作刚刚完成,仍有不少香菇在菌棒上生长。
“立体式的生产方式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出一倍,采收的香菇中,伞盖大,顶盖有爆裂纹的花菇品质最佳,市场批发价格能达到8元一斤。”杨松霖说:“我们专门设计这样的大棚,就是为了培育高品质的花菇。”
与普通种植大棚不同,这里的种植架旁和架顶布满喷淋系统管道,大棚顶部还设有一块可调节的遮阳布。
“培养花菇最关键的是菌棒内部要水分大,但表面不能有水,因此配备了温湿度感应器,自动监测大棚室温进行喷淋。此外,出菇棚在结构设计上加装遮阳布,既避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同时保持空气流通,为香菇生长营造出理想环境。”杨松霖说。
该公司的大棚采用双层保温设计,加上温湿度感应器、自动喷淋系统等智能化设备,实时捕捉并反馈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给智控系统。因此,大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2摄氏度左右,确保食用菌生长在全天候适宜的环境中。
据介绍,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聚焦菌种生产培育,“恒温大棚”建设、鲜菇精深加工等环节提质增效,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将公司的香菇、金耳、灵芝、牛产业作为四大农业板块发展,加速形成农业现代化体系。
近年来,安顺市实施聚福菌食用菌智慧大棚建设、镇宁蜂糖李农业产业数字赋能等一批智慧农业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完善技术咨询、农资供应、市场销售、产品溯源等功能,为产业发展插上“数字”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