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巍娥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陡、碎、薄、干是贵州耕地的独特标签。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贵州耕地面积为5208.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3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耕地资源稀缺的先天不足,镇宁自治县新增2.56万亩耕地,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国家战略中交出了“硬核答卷”。
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破解“无地可耕”困境。运用卫星影像分析和无人机巡查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镇宁两年新增2.56万亩耕地,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型产粮基地,展现出科技手段在耕地保护中的乘数效应。
系统整治提质增效,激活“沉睡土地”潜能。将坡地变梯田、灌木林变沃土,2024年,贵州新增耕地77万亩。以“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贵州走出了一条喀斯特山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路。
严守红线动态监管,彰显“零容忍”态度。创建“人防+技防”监管体系,镇宁1836名“耕地管家”全天候巡查。污水处理厂违法占耕案例的处理,彰显“零容忍”态度。这种将耕地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的实践,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对贵州更是生存之本。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贵州正以“织密天罗地网”的严劲、“保生态惠民生”的巧劲,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喀斯特山区书写着耕地保护的“贵州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