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冯路玉
作为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大队地勘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今年已是谢小峰从事地质探索的第13个年头。
2017年10月,谢小峰接到首个重要任务——编制盘信幅矿产地质图。这是一项要求极高的任务,中国地质调查局希望将其打造成行业示范图幅。谢小峰当即郑重承诺:“一定完成任务!”
说易行难。编图过程枯燥繁琐,60多天里,谢小峰和团队成员对着图纸和数据逐项精研,反复推敲……经过30余次修改,他与团队成员“屡败屡战”,最终成功提交了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作为示范图幅在全国推广的盘信幅矿产地质图。
2019年,谢小峰首次独立担任重点项目“贵州铜仁松桃锰矿矿集区矿产地质调查”的负责人。这是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招标项目的大考,也是对团队锰矿找矿理论的严峻挑战。
“那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啊,项目所在区域是新区、空白区,能不能找到矿都是未知数,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实施验证钻孔的时候,我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就怕自己经验不足,影响了整个项目。”回想起接受这次任务时的情景,谢小峰再次感慨。
在实施验证钻孔时,谢小峰提议前往大塘坡锰矿露头处实地踏勘对比,方法虽笨拙但直观。“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做好野外地质工作,除了过硬的本领,也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谢小峰第二天就带着团队去实地踏勘,经过多次观察对比,确认钻孔进入下段含锰岩系。
事虽难,做则必成。守了几天几夜,终于等来了锰矿石,成功证明了锰矿找矿理论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那一刻,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谢小峰回忆道。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2024年6月,团队凭借“隐伏超大型喷溢沉积型锰矿找矿勘查理论技术体系与工程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余年来,谢小峰作为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的中坚力量,积极拓展找矿新空间、新领域,为贵州锰矿勘探事业开辟了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