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祝庆庆 唐波
“凌晨四五点就在门口等起,来晚了没抢到的还生气得很。”
眼下正是安吉白茶上市旺季,黔西南州普安县顺江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顺江一边扒拉着查看茶青成色,一边描述省外茶商守着抢茶的场景。
一旁的普安县茶源街道办事处主任冯斌,看着陈顺江忙碌的身影说:“陈顺江的发家史就是从一口铁锅开始的,现在他已经有了两个厂房、160多台设备,每天晚上都在连轴转,年产值可是千万元级别的。”
从烧火工到创业梦
“哎呀!说起那口锅,故事就长咯!”
从傍晚五六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终于,陈顺江在忙碌的间隙拎出那口见证他创业历程的铁锅。“我今年56岁,这口锅跟了我30多年。”他歪着头,思绪回到他20岁那年。
那时陈顺江刚成家没多久,正为生计发愁。新春,茶芽萌发,春花烂漫,春花与新芽不但招蜂引蝶,也吸引不少外地师傅背着锅前来收茶、炒茶。因为勤快、热情,陈顺江被招为烧火工。看到他对制茶有兴趣,炒茶师傅离开时,以100元的成本价卖给他一口铁锅,他如获至宝。
东拼西凑借了1000元,陈顺江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平时,陈顺江就做木工活维持生计。一到采茶时节,他又开始琢磨炒茶技术。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他终于成了大家公认的“价格公道、为人实诚、手艺高超”的制茶师傅。
然而,仅靠一口锅、一个人,一晚上只能炒制5斤干茶,收入有限。10多年前,他在操作电锯时又意外失去了半只手掌,这让他面临家庭经济危机。
“我得赶紧想办法啊!要保证老婆和娃娃吃饱穿暖。”陈顺江说,2003年,有人向他推销双锅电炒锅,但价格高达4500元一套。不菲的价格让很多人退而却步,但陈顺江觉得这正好解决了他只有一只手炒茶的难题。认真思考后,他又向亲戚朋友筹借资金买锅。
“这个电炒锅真是太厉害了,产量一下子就提上来了。用了两天时间,我就把买锅的钱赚回来了。”说到这里,陈顺江自豪感油然而生,他竖着两个指头,开心地笑起来。
从“小散弱”到“大联强”
就在陈顺江以为自己的人生就如此度过时,又一次转机到来。
2023年,细寨村有几个原本用于发展养殖的厂房空置着,从盘活闲置资产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考虑,街道办领导前来做他的工作,给了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他带着另外几户茶农成立合作社。
但陈顺江却表示自己对现状已经很满意了,没有其他想法。“我在他家连续待了6个晚上,他终于松口决定去试试。”几次做不通陈顺江的工作,冯斌每天下了班就到他家同他促膝谈心。
“政府部门给我们解决了电、水、厕所等问题后,我们就进驻了。”陈顺江说,刚开始只有两三家愿意一起发展,第一年看到入驻的几户都挣了钱,第二年共有8家加工厂加入,共同使用贵州省登攀茶业有限公司名称,既各自为战,又抱团发展,开启了从“小散弱”走向“大联强”的产业发展之路。
“第一年我就挣了60多万元。”陈顺江呵呵笑着说,第二年虽然受到气候影响,但8家加工厂收入也都各有增长,大家的发展信心都很足。
从规模化到高质量
今年,陈顺江的加工厂再次迎来变化。
在街道办的支持下,他又获得了位于中国早茶交易中心旁的一座规范化厂房。新厂房1200余平方米,生产更加科技化、规范化。
“现在绿茶红茶都可以做,产能也提高了两倍。”说话间,空调车载着连夜采收的茶青驶来,陈顺江一边忙着收茶、付款、记账,一边告诉记者:“你们要是能等到凌晨,就能看到快递车辆直接开到这里上货,我这里的茶不用进入交易中心,直接就发往全国各地。”
“我只能跟你们聊到10点钟,今天收的几千斤茶青还要送到上面那个厂去,还得连夜赶制出来。”陈顺江看了一下手机,想着儿子一个人在那边忙不过来,他着急要走。
从一口锅到两个厂房、160余台机器、年产值上千万元,陈顺江信心百倍,劲头更足。这几年春茶销售结束后,他都会自驾去安徽、浙江、福建等全国各大茶产区考察学习,还把制茶师傅请进来培训,并打算后期把加工厂打造成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产业从规模化到高质量发展。
“今年打算挣多少嘛?”
“今年不要多,比去年多一点就得了。”陈顺江歪着头,露出自信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