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少数民族民居和特色建筑,是当地群众基于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理念所创造的文明结晶,是构成色彩斑斓的贵州风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晨薄雾未散,黔东南的侗寨鼓楼尖顶刺破云层;安顺六百年屯堡石墙上,布依族石匠的凿子与明朝古砖碰撞出火星;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群中,苗族绣娘端坐“美人靠”,手中彩线飞舞。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17.6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峰林间,18个世居民族孕育的建筑智慧如同活态基因库,将各民族的生存哲学、族群记忆与文明对话凝固在梁枋榫卯之间。循着墨斗弹线的声响,这些传承千年的“会呼吸”的文化密码,如珍珠般散落在贵州的田野山涧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木造
鼓楼吊脚楼风雨桥,工艺高超造型别致
木,是贵州民族建筑取材最为方便,建筑工匠最为青睐的材料。
黔东南州月亮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其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侗家人世代安居于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这里也因此享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
暮春时节,肇兴侗寨生机勃勃,错落有致的田埂上油菜花迎风招展,侗寨鼓楼下,侗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为到访侗寨的人们演唱着曲调悠扬、和声优美的侗族大歌。
对侗家人而言,有鼓楼的地方就是侗族的家。作为一种榫卯结构的重檐建筑,侗族鼓楼的建造手法使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技艺。鼓楼常用一层层的檐作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重檐层数均为单数,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展现中华文化经典内容的彩绘。节庆时,全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鼓楼里娱乐,男女歌队在这对唱大歌,在鼓楼前的坪场上吹芦笙、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肇兴侗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间,五座高大的鼓楼拔地而起,信团鼓楼最为高大、华丽,共有11层,高24.37米,每层的截面逐渐收缩,层层叠叠的檐口,挑出人字形的斗拱,形似宝塔,庄严挺拔。
黎平县肇兴镇纪堂村掌墨师陆德怀说,设计鼓楼,他测量地基只靠一个墨斗盒、一把测量尺、一把细竹刀,在木料上精准标出梁、柱、椽、枋、板等结构部件。“侗族鼓楼采用榫卯结构修建而成,只要管理得当,经历风雨仍可百年不倒。”
黔东南有首诗这样描述侗族建筑:“鼓楼凌云不用钉,飞檐揽月接星辰。笙歌夜夜楼中起,散作人间风雨声。”
距离肇兴侗寨不到200公里的西江千户苗寨,是苗族建筑的代表作。
4月5日,陕西游客房宁用镜头拍下袅袅炊烟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并在朋友圈分享说:“壮观。”
步入千户苗寨,一排排穿斗式歇山顶结构的吊脚楼映入眼帘,建筑外侧的“美人靠”前,常有苗族女子闲坐,或休憩纳凉,或刺绣嫁衣。游人行走其间,无不感叹苗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介绍,西江苗族根据多山的特点,把建筑修建于斜坡或山腰上,取材以当地盛产的杉木为主。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都喜欢建设长廊风雨桥和花桥,如今已是游客打卡的好去处。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造型别致,桥上的楼、廊、柱、枋,均采用穿斗式组合木架结构,无需一钉一铆,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位于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风雨桥,如今成为了当地人的“村T”舞台。3月29日,45名身着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饰的孩子,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这里,已举办超400场主题秀,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
石筑
屯堡石墙石板房,就地取材的杰作
喀斯特地貌孕育了125.8万座山,石材,成为贵州民族建筑源源不断的建筑材料。
在贵州,布依族等民族的建筑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布依族的建筑主要有干栏式建筑、改造型干栏建筑、平房、石板房四种形式,有木结构、木石结构、土木结构和石头结构。
布依族最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当属石板房。安顺镇宁、关岭一带盛产青石,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孕育出了以石板房为代表的石构建筑文化。
石板房以木为架、石块为墙、石片为瓦,除了柱、梁、椽等构件,整个建筑的屋基、墙体、屋面均由石材垒砌。石头建筑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不惧火灾。布依族石匠身怀高超的传统砌石技艺,对石料的硬度、韧性以及搭配熟稔于心,能根据页岩层理走向,手工劈出厚薄均匀的石板,他们筑起的石块墙线条清晰、层次分明,石头与石头之间极少见泥灰黏结。
走进位于安顺的布依古寨高荡村,除了村口的石寨门、石梯坎、石板房之外,村中还有石人、石马、石牛、石壁、石柱……这里的一切都与石头密不可分,甚至连村民的家庭生活用具,也多为石制。高荡村也因为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与浓厚的地域特色,被誉为藏于深山的“石头王国”。
作为贵州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高荡村随处可见上百年古屯古堡、古桥古树,处处流淌着独特的布依族风情,村中年代最久远的房屋可追溯至明朝。
与苗族、侗族吊脚楼的格局不同,布依族吊脚楼通常在架空的底层用石块围筑成屋基,界限分明。在布依族石头村寨中,房屋排列密致,寨内道路犹如巨石迷阵,形成了相对封闭、凸显安全特色的住居文化。这与历史上曾驻兵垦荒,发展出屯堡建筑的成因密切相关。
在贵州省甲秀智库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二级研究员麻勇斌看来,贵州民族建筑极富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它的外在之美多存在于形态,内在价值多存在于历史。多民族的聚居和杂处,多文化的交汇与互动,决定了贵州地域文化的丰富与复杂,决定了其发育出来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丰富多彩姿态万千。
奇绝
巧夺天工的细节,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智慧
被赞誉为“公园省”的贵州,以喀斯特地貌的嶙峋峰丛、纵横溪涧书写着自然地理的奇绝。
当无人机掠过黔东南雷公山麓,鳞次栉比的吊脚楼群如同从山体中生长出的木质苔藓,以悬空的立柱精准咬合坡地落差;安顺屯堡的石板房以页岩为瓦,在喀斯特台地上铺展成银灰色的鳞甲;而荔波水族的干栏式民居,则在水汽氤氲的河谷地带架起离地两米的“空中楼阁”……这些看似随性的建筑形态,实则是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对话。
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往往依山而建,后半部分靠着山体,前半部分用木柱支撑,高悬于地面之上。这些木柱如同巨人的腿脚,稳稳地撑起整座楼体。楼体多为木质结构,木材取自当地的山林,带着大自然的气息,苗族工匠砍伐杉木前会观察年轮疏密,只取向阳坡面木质紧密的树木作梁柱。
侗族鼓楼底部架空的火塘设计既驱散潮气,又让炊烟沿中空楼体自然升腾,形成天然的温湿度调节系统。这些奇绝而又巧夺天工的建筑细节,将暴雨径流、山体滑坡、瘴气侵袭等自然挑战,转化为屋檐滴水、石墙排水孔、透风花窗等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案。
贵州民族建筑呈现“一民族一范式”的多样性,布依族是石木王国,镇宁高荡村保留明代石砌寨墙与干栏式民居,石块垒砌的拱形粮仓兼具防火防鼠功能,石雕窗花融合汉族万字纹与布依铜鼓纹样;安顺天龙屯堡的石头城堡、碉楼式民居留存明代江淮建筑风貌,飞檐翘角与本地喀斯特石材结合,形成独特的“石头史诗”;镇远青龙洞将侗族吊脚楼、苗族戏台与汉族寺院建筑融为一体,悬空寺阁嵌入天然溶洞,成为民族建筑融合的典范。
贵州民居的山地建筑形态,展现了独特的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魅力。它们依山就势,高低参差,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依存,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这些民族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镌刻族群记忆的立体史书。从鼓楼议事声到吊脚楼织机响,这些穿越时空的声响,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鸣的贵州故事。
在民族文化研究学者、贵州文艺人才培训交流中心主任龙佑铭看来,贵州民族建筑文化的核心吸引力,是各民族在适应贵州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态智慧。
贵州的这些村寨不仅保存着完整的民族建筑风貌,更延续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华文化多样性的活态见证,并正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多姿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