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近年来,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亮点频频,引起高度关注。随着“黄小西吃晚饭”等景区声名鹊起,“村超”“村BA”火爆出圈,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不仅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更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贵州样本”。
2024年,“村超”“村BA”等民间赛事全网流量累计突破1450亿元,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超13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典范案例。
贵州通过科技赋能文旅新场景,全国首个长征主题行浸式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以1.1万场演出、超百万游客接待量的成绩,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十佳案例,展现了“文化+科技”的无限潜力。
此外,国际媒体对贵州“山地马拉松”“洞穴探秘”等特色体旅项目的报道,以及《多彩贵州风》5400余场演出、数十个国家巡演,都让贵州从“区域热点”跃升为“国际文旅新地标”。
贵州文旅体融合的实践路径可概括为“三链协同”。
一是资源整合链:依托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构建“黄小西吃晚饭”等重点景区矩阵,并创新推出非遗研学、红色旅游等30余条主题线路,将民族文化、红色历史与生态资源深度绑定。
二是业态创新链:以“体育+”为核心,打造十大自主IP赛事,如“奔跑贵州”“翱翔贵州”,开发洞穴探秘、滑翔伞飞行等中高端体旅产品,覆盖青少年研学、Z世代探险、康养旅游三大客群。同时,通过“田运会”“油菜花节”等农旅融合活动,激活乡村经济。
三是科技赋能链:引入5G、AI、全息投影等技术,升级游客体验。例如,《多彩贵州风》计划增设AI多语言解说,破解国际游客语言障碍;智慧平台“一码游贵州”通过数据整合优化行程规划,提升服务效率。
未来,贵州还可以继续深化“文化IP+科技”融合:依托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遗资源,开发数字藏品、虚拟现实体验项目,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完善“全季全时”产品体系:针对淡季短板,开发温泉康养、天文观测、避暑研学等特色产品,结合气候优势打造旅游业的“四季贵州”。
强化“国际标准+在地特色”协同:对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同时坚持“贵州表达”。推动“黔菜”标准化与国际化,鼓励民宿集群融入民族建筑元素,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构建“政企学研”协同机制:联合高校培育文旅体复合型人才,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景区、演艺、体育等跨领域合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