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永燚 通讯员 张志)4月1日,在毕节市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弯子村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哒哒哒”的响声中,数十台数控绣花机有节奏地运转着,五彩丝线在绣布上勾勒出精美的图案。
弯子村大部分妇女都会蜡染和刺绣,产出的蜡染刺绣产品也畅销市场,但手工制作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产业规模。为带动村民增收,村支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购置数控绣花机、数控裁床等设备,培训绣娘操作绣花机刺绣,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绣娘掌控润色纹样、针脚走向,确保绣品产量提高而不失传统刺绣的神韵。
“这台绣花机半小时就能完成过去绣娘一天的工作量。”车间管理员黄梅指着最新引进的数控绣花机介绍,“绣的图案还是蝴蝶纹、鸟纹和几何纹等,都是我们祖传的绣样,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民族故事,机器设备成了刺绣技艺传承的帮手。”
通过“传统技艺+现代工艺”,今年富纳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手工绣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机绣的民族服饰也已售出20多套。预计今年合作社可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带动31人就业增收,有效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