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阳春三月,细雨绵绵,却挡不住黔东南州天柱县联山街道职业农民服务队的生产热情。在田坎间、院坝上,队员们有的挖地、有的拔草,干劲十足。队长曾翠婷忙碌地安排着任务,“春耕订单源源不断,我要确保每个人都有活干。”
为了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天柱县以党建引领破题,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探索创建“职业农民队、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三支队伍,有效升级三类经济,打破群众就业困境,实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联山街道针对搬迁群众中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专门组建了职业农民队,面向全县农业产业基地提供劳务服务。65岁的杨明怀从蓝田镇坪寨村搬迁到联山街道幸福社区后,因年纪大无法外出务工,如今加入职业农民队,每次有活都积极争取,每天收入80至120元不等,让她感到十分满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队员,曾翠婷详细记录每个人的技能、体能和家庭情况,并输入电脑生成工作表单。每到农忙时节,她积极对接产业坝区、专业合作社和林下产业,掌握各基地不同时期的用工需求,合理安排队员工作。从将军坡万亩白芨的除草施肥,到南康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黄精栽种,再到凤城大坝700多亩榨菜的收割,这支队伍活跃在天柱县13个乡镇、10多个大坝,帮了企业的大忙。
联山街道农民服务队采取“订单式”“菜单式”“项目制”等多种培训模式,邀请农技专家到产业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队员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这支600余人的职业农民队已打响知名度,每年春耕、夏种、秋收期间,天柱县各大产业基地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
此外,联山街道聚焦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积极探索创建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和建筑施工队,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多元化就业选择。
近年来,联山街道不断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不能外出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平台,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探索出一条精准就业的新路径。据统计,职业农民队、手工编织队、家政服务队和建筑施工队累计带动1200余人次就业,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