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余光燕 蒋鸿琪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
总书记先后走进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侗族历史、风俗和服饰、建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情况,观看蜡染工艺流程,勉励大家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在信团鼓楼,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起亲切交流,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与亲切关怀,激发了侗乡儿女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古朴侗乡正在书写新的春天故事,千年侗寨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总书记和我们面对面
陆勇妹:
信心倍增 擦亮侗乡蜡染品牌名片
4月的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山清水秀草色新,春意盎然。
“半年前就预订了这次蜡染体验活动,没想到这么多人!”来自湖南的游客彭英女士,站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织染香绣体验馆前,望着馆内热闹的场景,雀跃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体验馆,小蜡锅里热气升腾,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正指导来自外省的游客用蜡刀在布料上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总书记来考察后,我们基地的人气更旺了,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想要亲身感受蜡染技艺的魅力。”陆勇妹一边热情地招呼着游客,一边介绍。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走进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观看蜡染工艺流程,对蜡染合作社坚持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运营理念给予肯定。
“太激动了,觉得非常荣幸。”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陆勇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向总书记介绍了蜡染工艺、品牌创建、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2014年,陆勇妹和同学、亲戚、朋友等7人共同成立了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坚持顾客至上,从顾客需求出发,尝试“拆解法”,将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整件绣品拆成绣片、领花等,并融入现代设计,开发了600多款产品,其中蜡染手工艺品就有200多种。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方式,着力研究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已取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
总书记到访后的这半个月里,陆勇妹和合作社成员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工作室二楼正在重新装修中,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集展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精品空间,并准备新招8名员工,不断拓展业务和知名度。
“总书记对我们的肯定,让我觉得这十多年的坚持非常值得。”陆勇妹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已有228人,带动周边村寨12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免费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去年,合作社订单额突破800万元。
“总书记的关心让我们信心倍增,合作社将继续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更好结合,焕发新的光彩,进一步擦亮侗乡蜡染品牌名片,带动更多妇女就业增收。”陆勇妹说。
山乡巨变入画来
绵延的古朴 流淌着时尚
4月6日,肇兴侗寨信团鼓楼旁,一家摆满各种民族服饰的旅拍店里,陆宇怡正在为北京来的吴先生一家三口挑选衣服,准备化妆。一旁等候的丈夫陆乐川也没闲着,正详细地给顾客介绍侗寨里的美食、建筑、风俗。
夫妻二人经营一家旅拍店,妻子负责化妆,陆乐川负责拍照。
陆乐川的家乡肇兴侗寨是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其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历经千年风雨,仍保留着古朴与纯真。这里碧水悠悠、青山含黛,侗寨特有的干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仁义礼智信”五座鼓楼巍峨矗立,让无数游人心生向往。
2022年,看到家乡的旅游一年比一年红火,在外闯荡的“95后”陆乐川决定返乡,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族服饰旅拍店。
“想不到自己在外学的拍摄技能还能回村用上。”陆乐川笑着介绍,这些年,随着侗寨旅游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如今组成了七八人的小团队。
这个年轻的团队有个特点,成员同时“兼任”导游,把文化宣传融入日常经营,帮助游客更加了解侗寨文化。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肇兴侗寨考察,陆乐川和伙伴们都非常激动。3月19日,他们特意找来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报道的《人民日报》,与鼓楼来了一张合影,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激动心情。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把侗族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我们很受感动,备受鼓舞。”陆乐川说,“虽然订单越来越多,但我们仍会坚持做好服务,绝不会为了赶订单而改变为游客讲解侗族文化的初衷。”
绵延的古朴,流淌着时尚。老艺人直播教学侗族大歌;民宿主人把火塘改造成书吧;民族特色小店里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肇兴侗寨,像陆乐川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正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侗族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当中。
随着肇兴侗寨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中。据统计,5000多人的村寨,目前仅有500多人外出务工。
为了更好组织当地农特产品销售,肇兴镇组织成立了种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领村级合作社抱团发展。“目前,我们组织带动周边的农户、合作社设立了10个农产品基地。2024年公司整合各村农产品在景区销售,销售额达430余万元。”该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吴德邦介绍说。
肇兴村目前已形成旅游产业、油茶、香禾糯、茶叶等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肇兴侗寨还盘活闲置资产,打造了一家村集体餐饮特色示范店,成立了一支侗族大歌文艺表演队,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
“总书记指出,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我们将牢记殷殷嘱托,努力让全体村民都吃上‘旅游饭’,生活越过越红火。”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说。
总书记的暖心话
嬴勇秀:
干劲十足 打造文旅融合新体验
清明小长假期间,黎平县肇兴侗寨游人如织。村民嬴勇秀开办的民宿房间,早在假期前一个星期就已预订一空。
为给游客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嬴勇秀将当天采摘的糯米花、油菜花装进清洗干净的陶罐中,摆在民宿接待前厅的茶几、置物架上,缕缕花香沁人心脾。
“当时我就坐在总书记右侧的第三个位置。”回想起3月17日作为肇兴侗寨旅游与民宿行业的代表,与习近平总书记在信团鼓楼交流的场景,嬴勇秀眼角眉梢藏不住自豪,“总书记听完我的汇报,叮嘱我们要把旅游和非遗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
总书记的暖心关怀,让身为“80后”的嬴勇秀充满了干劲。
2013年,嬴勇秀在肇兴侗寨开了当地第一家旅行社,2018年,她将自家的老房子改成了民宿。
“房屋的外立面保留了我们侗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屋顶、栏杆都用的是实木,虽然成本很高,但留住了特色。”嬴勇秀说,她的民宿坐落在鼓楼与溪流之畔,青瓦飞檐、古色古香,与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这些年,嬴勇秀立足肇兴侗寨文化资源,和团队成员不断对旅行社线路、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开发了10多条旅游线路,其中非遗深度体验游占到了三分之一。
“游客来了不只是简单走一走,看一看,而是可以真实去触碰、感知民族文化。”嬴勇秀说,团队成员从“听、看、玩、教”等多个维度设计“旅游+非遗”线路,比如备受欢迎的侗族大歌,游客来了不仅可以听,还有老师教唱。为让游客更好感知侗寨标志性建筑鼓楼的建造魅力,还专门请侗寨掌墨师制作了2米高的鼓楼榫卯结构模型,带着游客们亲手拼接。
去年,嬴勇秀的旅行社接待了五六千名非遗深度体验游客,收获了极高的评价。
“牢记嘱托,我们要继续把旅游和非遗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嬴勇秀说,今后将努力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手记
唱着大歌奔富路
青山环抱、流水潺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与巍峨耸立的鼓楼相映成趣,一曲曲侗族大歌回荡在山水之间。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上,悠闲绣花的老人与举着相机的游客相视而笑。
这里是春光正好的肇兴侗寨,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样子。
“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黎平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陆勇妹带领着合作社姐妹们创新传承侗族传统靛染技艺,开发了200多种蜡染工艺品;嬴勇秀将侗族蜡染技艺体验、侗族大歌教唱、侗族乐器弹奏、侗族鼓楼模型搭建等融入旅游线路设计,让游客对侗族文化可触、可感;陆艳玉带领表演队的姐妹们为游客唱响一首首侗族大歌,让闪光的音乐如清泉般滋润游客心灵……
依托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千年侗寨闪闪发光,赏鼓楼、听侗歌、品文化,各地游客奔赴而来,赴一场侗乡文化之旅。2024年,肇兴景区接待游客102.74万人次,首次突破百万大关,旅游综合收入10.19亿元。
肇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陆卫敏感慨:曾经“守着火塘唱大歌”的质朴生活,如今已变成“唱着大歌奔富路”的美好现实。